#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大美秦皇岛 奋进新时代#
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1),字子秉,战国晚期赵国人,哲学家,思想家,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谓名学,就是我们所讲的逻辑学,它揭示了名实关系,能使人准确地把握概念和名称。
赵国首都邯郸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公孙龙从小就受到各派学说的熏陶,使他长于思辨,善于标新立异,成人后来至平原君赵胜门下为门客,很快成为上千门客中的佼佼者,深得赵胜厚待。
公孙龙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逻辑学上。其成名的辩题是“白马非马”说。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含义,是“白马不等同于马”“白马异马”,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白马不是马”。
据说当时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这天,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来到函谷关前,被关吏阻止。公孙龙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官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反问:“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了愣,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公孙龙于是娓娓道来:“‘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其他颜色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关吏被公孙龙这一通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了。“白马非马”这个中国哲学史上的著名命题,便由这个故事而来。
▲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论
除“白马非马”论外,公孙龙的著名逻辑学命题还有“离坚白”“二无一”“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等。“离坚白”是从分析“坚白论”开始。他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去看,只能看到石头的白色,不可能知道石头的坚硬;用手去摸,只能感知石头的坚硬,而摸不出它是白色的。白色和坚硬不能结合在石头里面,而应该相互分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离坚白”阐明了公孙龙的认识论。他认为,认识事物从感官开始,各种感官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在感官之“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天下故独而正”。
公孙龙的学说对孔子提出的“正名”等观点形成了冲击,遭到了儒家学派的指责。前299年,孔子的六世孙孔穿来到赵国与公孙龙相见。孔穿说:“我对于先生提出的‘白马非马’论实在不敢苟同。如果你能放弃这种说法,我就拜你为师,做你的弟子。”公孙龙回答:“我听说你写了一本书叫《谰言》,你如果放弃了自己书中的观点,你的弟子还向你学什么呢?‘白马非马’论是名家的重要命题,我如果放弃了它,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你要我放弃‘白马非马’论,这是你在教我呀!而你又要再拜我为师,这合乎情理吗?”公孙龙言辞犀利,孔穿一时无话可答。
齐国阴阳家邹衍出使赵国,平原君提出让他与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观点。邹衍说:“辩论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使人困惑迷惘。辩论的目的应该是能让胜者坚持自己的立场,输者也能得到真理。那种纠缠不清而又咄咄逼人,总要让别人认输的做法,有损君子风度,我是绝不参与的。”邹衍的话,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公孙龙超强的雄辩口才和逻辑能力。时诸子各家普遍认为公孙龙为诡辩,又似乎无法在辩论中胜出。
▲资料图:公孙龙雕像
公孙龙的学说,还有实际应用的事例。秦赵两国在渑池会上曾订立盟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过了不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使人责备赵王不遵守盟约。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原君。公孙龙给平原君出主意说:赵可以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秦不帮助赵国救魏,也是违背盟约。秦使听了,只好怏怏回国。
公孙龙的代表作为《公孙龙子》14篇,现仅存《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等6篇,为研究公孙龙和名家学说的重要著作。
公孙龙的学说现在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形而上学地割裂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把一般和特殊的差别片面夸大,割裂了人的认识作用的统一性,结果导致了形而上学的诡辩。但这并不影响公孙龙对中国逻辑学的巨大贡献和影响力。他正确揭示了形式逻辑概念论几乎所有的丰富内容和最基本的思维规律,并开始把名实问题作为真正的逻辑问题来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而不再是伦理政治的附庸。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孙龙是中国逻辑学的鼻祖。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10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