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出现一些新闻,某大学讲课很受学生欢迎的个别老师由于没有通过聘期考核而离岗、转岗,引发学生热议。许多人认为“非升即走”政策需要调整、教师评价体系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等等。
例如,从1994年开始,清华出台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不足以提高职称,应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后来调整为非升即转,对那些走不了的人进行分流。1999年以后,清华规定,在为期3年的合同期内,初级职务最多两个聘期,中级职务最多3个聘期,如不能向上一级晋升则不予续聘。副教授以上经过一定期限后可长期聘任。1998~2002年没有续聘(含未满合同)的教师占签聘人数的10.8%。其他一些本科高校也做出了类似规定。
因此,经常出现部分教师按约定“非升即走”而离开高校。其实,类似的“末位淘汰”、“分级流动”的评价考核制度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早已推行半个多世纪。之所以时常出现一些热议,关键在于如何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水平。应当说,对大学教师而言,必须做到教学与科研两翼齐飞才是优秀的大学教师。
科研与教学对大学教师来说,无异于一体两翼,而且,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严格地说,没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是不能被称为优秀的大学教师的,究其本质属于照本宣科。
稍有教学和社会经验的人实际心知肚明,如果不进行深入的科研,而仅仅讲课实际并不难,毕竟熟能生巧,翻来覆去地基本上就那些内容,要不了几次课上下来,许多教师特别是一些口才比较好的教师都能够如同评书演员、相声演员一般讲得活灵活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但是,停留在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是学习借鉴评书演员、相声演员、播音员特长的科研型、学者型人物,否则,充其量归根结底只是个不断炒冷饭的知识搬运工、教书匠。
许多人虽然口若悬河地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耕耘了几十年,但是,在专业领域里还是默默无闻,基本原因至在于没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没有新的发现和建树。一些干了一辈子的老讲师也属于口才很好,讲课很精彩而科研能力不足的“跛足型”教师。
现在,许多没有多少科研成果的人往往削尖脑袋想成为所谓的教学名师、教学型教授。其实,充其量不过是照本宣科型的教书匠。真正的教学名师应该是科研教学两翼齐飞的教师。有些所谓的教学型名师可能忘记了,苏步青、陈省身以及许多著名学者都长期讲授公共专业基础课,但同时进行着艰深的研究。讲授基础课难道就必然不能够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吗?难道说非要降低科研成果的水平和数量,去评选所谓的教学型教授。应该说,现在教授的质量整体上是越来越差。如果说,连现行的教授评审的硬指标都达不到的教师,水平实在无法恭维。至于搞所谓的教学型教授的后果,实际上,只会增加教授的数量而不会提高教授的质量。现行的单位内部的评聘标准一般都是经过单位内部多数人反复讨论并经过长期运行的规定,如果多年来多数人都能够达到其要求,达不到标准的少数人往往存在明显不足。单纯教学为主的跛足型教师与教学、科研两翼齐飞型教师相比,可谓相形见绌,水平高下立判。
而且,一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够做到将自己的讲课拍摄或者录音记录整理出来,稍加调整即可成为论文,并公开发表。不但过去的陈寅恪等人能够做到由助手记录自己的讲课内容,整理成为专著。今天,也有一些教师能够做到这样的出口成章,提笔成文的地步。与之相比,所谓的教学型教授以及基本没有科研成果的老讲师,究竟有何感想?是不是水平高下立判。
退一步说,如果的确水平很高,用自己的各方面的成果顺手评一个副教授、教授,也不过是举手之劳,探囊取物,小菜一碟。评职称尤其是高级职称,本身也是接受同行评价的过程,看一看,在同行眼里,自己的水平到底如何。特别是在全省、全国性的有关评价中,总体上,往往还是比较公正的。
学生当然有资格评价教师,但是,最有发言权的是国内的同行。学生由于年龄、阅历、专业水平、价值观、认识角度等因素,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并不客观准确,甚至有时经常出现专业水平很高,讲课精彩生动而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教师被学生评价很低的情况,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特别是令有关教师寒心。有时,面对无知学生的恶意举报、差评,有的教师选择躺平做佛系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问。有的学生居然认为这样的佛系教师是好教师。实在可悲可叹,最终,害了谁?
其实,最简单的评审方法就是让全国同一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对有关人员挂在网上的评审材料包括相当数量的,例如,一学期的教学视频进行评比投票,同时,组织真正的敢说真话的专家进行评审。两者结合,应当相对还是比较公正的。如果单纯由学生来评价或者由单位自评为主往往笑话很多。
当然,为鼓励教师多上课、上好课,在考核中,应进一步加大对教学水平、教学任务量的考核。为避免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数量的抑制功利主义倾向,应当降低科研数量要求,而适当提高质量要求,对某些人特别是从事重大研究的人员可以采取允许长期不出科研成果的特殊考核标准等。
总体上看,“非升即走”的制度的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优胜劣汰,优化教师队伍。一般而言,能够经得起长期多次考核的人员,水平和勤奋程度明显超过单纯上课的三无人员(无课题、无论文、无专著)。每年适度的人才流动对单位的人才建设是利大于弊的好事,在这一过程中,会逐步增加科研与教学两翼齐飞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
当然,可以考虑针对一些年龄偏大,比如距离退休不足十年的老教师,做出一些倾斜性的规定,毕竟,往往老同志的精力、体力、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10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