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六九等”与“上尊下卑”、“比上不 足比下有余”与”知足常乐”》
中国的“三六九等”文化观念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上至以天子之孤自称的皇帝老子,下自芸芸众生的庶民百姓,都在长期的“上尊下卑”官本位封建社会里形成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传统文化氛围和社会阶层思维定势。
这种思维定势除了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外,还伴生出在官场民间、人与人之间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知足常乐”这一传统认知。
这样的思维定势和传统认知,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直到今天,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不过,相比起印度流传于世的封建 ”种姓制”,想来应该还是有它积极的一面。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起码阶层之间的壁垒还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加以打破,一介布衣,通过科举也可一举成名天下知,实现自己命运的根本改变。
诚然,中国比西方进入近代社会足足迟了一个多世纪,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虽然也使我们获益匪浅益,而其糟粕却成了我们的羁绊。
时代发展到今天,某些封建传统文化糟粕的残余仍然与民主、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观格格不入。羁绊着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步伐。影响着我们软实力的塑造和成长。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社会改革步伐一刻也不容停下。
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知足常乐”这样的认知观念的存在,总比“三六九等”、“上尊下卑”的封建观念要进步,要有那么一些积极意义。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努力程度有高低;创造的价值有多寡;社会贡献度有巨微;所处时代有冷热;家庭、地区、社会环境有优劣,也许还要加上些少个人运气的好坏。……总之,人与人之间有如此多的不同、大不同,必然导致人们接受的文化教育,获得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所不同,甚至可能是天壤之别。
面对这样的差距,一方面作为行政主导力量的政府有责任创造一个使人人都能得到更为公平、公正对待,尽量缩小而不是拉大人与人之间差距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收入分配上的基尼系数。打破任何社会阶层固化和阻碍普通人上升渠道的一切人为壁垒。
另一方面,秉持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传统认知,不同阶层的每一个人就会对社会差别和自己的处境以“知足常乐”的平常心去看待,从而去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厄,去改善自己的不理想处境,去正确应对现实和未来。
一个人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总有改善的希望。一旦放弃努力了,甚至躺平了,就肯定与成功和希望无缘。至于社会某些消极面,我们也要相信 “物到极时终有变”,社会终究是向明向善的。是不是这样呢?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10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