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打仗,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打仗了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次年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登上皇位后实行了一系列新政策,他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税赋,裁减冗官冗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史称“建文新政”。接着朱允炆做了一个看起来是正确的选择——削藩。

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打仗,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打仗了

削藩肯定是对的,大明朝初期的藩王权力太大,加上一些塞王佣兵也多,这些藩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辈,若祖父朱元璋在,这些藩王自然不敢有不臣之心,或者自己老爹朱标在世,以这些藩王对朱标的敬重,也不会有什么不服。可对于朱允炆自己来说,这些叔叔就是压在自己头上的一把剑,他并没有让这些叔叔服气的政绩或军功,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削藩是对的。之所以说是看起来正确,是因为朱允炆选择的时间不对,朱允炆刚刚登基,身无尺寸之功,又没有什么大的恩德恩泽天下,其实应该先做一些事情笼络人心,而不是一上来就下猛药大搞削藩。

如果说削藩是一个看起来还算正确的选择的话,削藩开始后,朱允炆的选择几乎全部都是错误的。首先,既然开始削藩就要有个先后顺序,当时他的两个重要谋臣,齐泰黄子澄给出了两个不同选择,齐泰认为应当从实力最强大的燕王着手;而黄子澄认为当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洪武时期已有不法行径,削之有名,且周王为燕王同母弟,削周王如剪燕王手足,应从周王着手。朱允炆偏偏选择了黄子澄的错误答案。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错误,首先,朱允炆之所以选择削藩就是因为藩王权力太大,且拥有重兵,不削会威胁自己。那么在这些藩王之中势力最强大的莫过于秦、晋、燕、代、谷、辽、宁、庆、肃九大塞王实力最盛,其实朱允炆最担心的就是这九大塞王,至于其他藩王,实力对朝廷来说根本不值一提。而在这九大塞王之中,实力最强的本该是秦、晋两位王爷,但这两王在朱允炆自己登基之前就已经死了,承袭王爵的堂弟们年纪尚小,所以这两位可以先不考虑。那么实力最强的就轮到自己的四叔和十七叔燕王和宁王。结合后来朱允炆的削藩行径,他压根没想掩藏什么,所以他在最初的时候要是选择挑实力最强的燕王下手,后来也没那么多事儿了。

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打仗,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打仗了

接下来削藩的过程中,朱允炆又不断选择错误,大臣数次上奏要他拿下燕王,均被他不理睬,结果燕王真的造反了。此时,朱允炆又有第二次重大选择错误,燕王既然造反,朝廷自然要派兵征讨,派兵自然要选将。此时,面对朱允炆的选择有三个,一、开国功臣长兴侯耿炳文,二、大明第一大将徐达之子徐辉祖,三、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朱允炆偏偏选择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酒囊饭袋李景隆,结果几十万大军被朱棣杀的惨败。没办法,朱允炆只好动用爷爷留给自己唯一的开国武将——耿炳文(他之所以不选徐辉祖是因为徐辉祖是朱棣妻弟,但他没想到的是徐辉祖直到死都是忠于他的),他终于启用耿炳文了,但他没想过,为什么爷爷为了给他铺平道路几乎把骄兵悍将都杀了,为何独独留下一个耿炳文,盖耿炳文此人善守,进攻能力一般。可朱允炆偏偏下达的命令就是进攻,这还不算昏聩,最昏聩的选择是,在朱允炆把军队交给耿炳文时说了一句让天下人至今都觉得可笑的一句话:切勿让我背上杀叔的罪名啊!可笑么?两军对战,不能伤害对方主帅,真是不知道朱允炆这个脑子咋长的。这句话一出,他就败定了。

果不其然,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一路破袭,攻到南京。就是他朱允炆看重的大将李景隆联合谷王朱橞打开城门,南京城破,朱棣直逼皇城,朱允炆在皇宫内放了一把大火,自己消失不见了,没人知道这位做了四年皇帝的天子到哪里了,至今都是历史悬案。

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打仗,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打仗了

纵观建文帝朱允炆做皇帝的四年,他有无数次选择的机会,更有无数次改正选择的机会,可均被他一一错失。不知道,在皇宫内纵火时的他,是否会后悔,明明有无数次胜利的机会,却被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错误而耽误。

我们不得而知,这答案怕也被朱允炆放的这把火烧的消失不见了!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109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