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襄理是什么职位(台湾襄理是什么职位)

人们都知道 , 襄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那么,“襄”是什么意思?“阳”是什么意思?“襄阳”为什么叫襄阳?这就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银行襄理是什么职位(台湾襄理是什么职位)

“襄”字的含义非常丰富,据《说文解字》和其他史志书的解释,至少有十多种。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字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说文解字》对“襄”字的解释是:“解衣耕谓之襄”。

那么 , 什么是“解衣耕”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认为:“解衣耕”是一种耕种方法。

“衣”是指地的表皮。在天气干旱时,先铲除又干又硬的地皮,在表层下湿润的土里播种撒子,再把表层的土打碎覆盖上去,以待其发芽。古代把这种播种方法叫“襄”。“襄”又通“壤”,《说文》《土部》“壤,柔土也。”柔土是一种松软含有水分的土。与柔土相对应的是干硬不含水分的刚土。刚土不适宜于种植农作物;柔土含湿度宜于耕作。“襄”又通“墒”字。“解衣耕”是一种保墒的耕种方法。

“解衣耕”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解脱衣服耕种田地,表明耕种者很卖力,“襄”又由解衣耕的振奋状态,引申为“昂扬向上”。再引申或假借为“高”“除”“助”“成等义。

银行襄理是什么职位(台湾襄理是什么职位)

田地耕翻时形成的土,自然比旁边没耕过的结土高,故“襄”字引申为高。张衡西京赋》“襄岸夷涂,脩路峻险”。高岸的道路平坦,窄长的道路险峻。又由翻耕的泥土向上翻卷的样子,联想到水上涨的形态,“襄”又有“冲上”“漫上”的意义。如《尚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前一句说的是,洪水以滔天之势,包围山岳,冲上丘陵。后一句是说,夏水漫过丘陵,以至使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舶都被阻隔不能行驶。耕翻表层结土,同时要除掉结土上的杂草,所以,“襄”字又引申为“除掉”。如《诗经·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襄也。”

墙上长有蒺藜,是没办法像耕田一样把它除掉的。

春秋时发明了牛耕。“襄”又用来表示牛拉犁翻松田地,进而又延伸为马拉车的样子。如《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服是中间驾辕的马;骖是两边帮套的马。驾辕的两匹马高昂着头,努力向前奔跑;左右两匹边马像大雁一样,排成队紧紧随行。

“襄”还有其他一些意义:移动:《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从早上卯时到晚上酉时共七个时辰,织女星座每一个时辰移动一次,共移动七次,叫七襄。平定:章炳麟《魏武帝颂》“出车而玁狁襄,戎衣而关洛定。”出动兵车玁狁(秦汉时为匈奴)被平定,大军压境关中和洛阳一带得到安定。完成:《左传·定公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礼也。”鲁定公活着的时候,曾做过不符合礼的事。他死了以后,在安葬的时候遇到下雨。以致安葬没能顺利完成。这是天意,是符合礼的。举、仰起:《汉书·邹阳传》“臣闻交龙襄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露雨咸集。”意思是说,我听说蛟龙仰起头展开翅膀,就会随云飘浮,雾雨都集于身旁。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下》“云起龙襄,化为侯王。” 隋唐时期的训诂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注:“襄,举也。”“云起龙襄”后来演化为成语,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襄”用于人,还有这样一些含义: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由于“襄”字的意义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所以,古代多用作君王的谥号。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或褒或贬、或肯定或肯定,多选择谥号来进行概括,凡用“襄”的,都含有褒义。如周襄王、韩襄王、楚顷襄王、齐襄王魏襄王齐襄公宋襄公,晋襄公,郑襄公。周代李雄在成都称王后 ,追封自己的祖父李慕为陇西襄王。秦朝也有三位侯王以“襄”为称号,分别是秦襄公、秦昭襄公、秦庄襄公。

“襄”还是相助、辅佐的意义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说,“必纳王妃,以襄内政。”一定要把王妃娶回来,让她辅佐国家内部的政治事务。跟辅佐相关,产生了一系列带“襄”字的词:襄理(帮助办理)、襄成 ( 辅助办成 )、襄助 ( 辅佐帮助 )、襄事 ( 帮助办事 )、襄办 ( 帮助处理 )、襄赞 ( 辅佐帮助 )、共襄国事(同心同德、相辅相助把事关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好、实施好)、共襄大业、共襄大事等等。

由于“襄”有辅佐的意义,古代君王在给跟随自己建功立业的大臣追加谥号时,也喜欢用“襄”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命画家阎立本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其中谥号为“襄”的就有 7 位,分别是刘弘基柴绍、孙顺德、张公瑾程咬金刘政会和唐俭。北宋第一名将狄青死后,谥号为“武襄”。明朝议军国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信国公汤和死后追封东瓯王,谥“襄武”。清朝著名的大臣靳辅、洪承畴、福康安左宗棠张之洞,死后都被谥为“文襄”。

“襄”含义美好,全国很多地方选择“襄”来作为地名。仅以县级为例,河南有襄城县;山西有襄垣县、襄陵县(后改为襄汾县);战国时期齐国在今山东兰陵县城南设襄贲县;秦国在今辽宁辽阳市老城设襄平县,秦灭楚,在今安徽无为市内设襄安县;汉高帝时在今河北邢台襄都区设襄国县;大定七年(1167) 金改永宁县为襄阴县(今河北阳原县);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襄陵县和曲沃县接壤地区成立襄曲县。

“襄”除了以上含义外,还作为姓氏。关于襄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二八·以谥为氏》记载:襄氏,姬姓。鲁庄公之子公子遂,谥襄,故曰襄仲。

子孙以谥为氏。汉代学者应劭撰《风俗通》曰:襄姓,楚大夫襄老之后。刘安《淮南子》却认为:楚恭王时有襄微,在襄老之前,故楚之襄氏不始于襄老。宋代罗泌《路史·国名纪》则另有一说:古襄国,春秋时入楚,后遂有襄氏。

说罢了“襄”,咱们再来说说“阳”。《说文》认为,“阳”是形声字。本义是山南水北。比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

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都有两大对立面,一为阴,二为阳,宇宙间存在阴阳二气 , 阴阳两种相反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与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与之对应。阳,也指太阳,与此相关的有朝阳、夕阳、阳光、阳历、阳坡、向阳。阳,也指凸出的的事物,如阳文,阳刻,阳塑。

阳,还指外露的、表面的:阳沟、阳谋。电有阴电、阳电;阴极、阳极。

按照迷信的说法:与阴相对,有阳间,阳宅、阳寿等等。同时,阳也是姓氏。总起来说,“阳”也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词,人们说某人光明磊落,就说这人很阳光;形容年轻人朝气蓬勃,就称之为阳光少年,阳光少女;而称赞某人有男子汉的气概 ,就说他有阳刚之气。

地名中,带有“阳”字的也很多。这些带“阳”字的地名基本都遵从山南水北的原则。贵阳在贵山之南,南阳伏牛山之南;沈阳在沈水之北,淮阳在淮水之北,辽阳原在小辽水之北。

那么,“襄阳”叫襄阳,依据的是山,还是水呢?到目前为止有三种说法。一说依据汉水汉水流经襄阳的一段叫襄河襄阳城在襄河岸,所以叫襄阳。此说有二误。其一,汉水流经襄阳的一段叫襄河,不是城以河为名,而是河以城为名,襄河的名字晚于襄阳。其二,襄阳城一直在汉水(襄河)南面,按照水之南为阴,水之北为阳的惯例,襄阳若以汉水(襄河)命名,应该叫襄阴而不能叫襄阳。因此,此说不能成立。

二说依据襄山《汉唐地理书抄》从《太平御览》引录的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图副》说,襄阳“以地在襄山之阳为名”。也许盛弘之写《荆州图副》时根本就没到过襄阳,不知道襄山和襄阳的位置,所以,他的说法是凭空臆断,完全错误的。襄阳城西南有一脉群山,襄山究竟指哪座山?乾隆版《襄阳府志》载;“襄山,县西北五里,以水驾山而下,故名。”《读史方舆纪要》载:“城西五里有襄山”。除此之外,没有更详细的记载。但是无论是《襄阳府志》说的在“县西北五里”,还是《读史方舆纪要》说的在“城西五里”,都证明襄阳不在襄山之南,因此,襄阳不可能以襄山作参照物来命名。

史志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襄阳得名于襄水元和郡县图志》第 21 卷记载:襄阳“在襄水之阳,故以为名。”

问题又来了 , 襄水指哪条水 ? 襄水为什么叫襄水 ?

襄水是襄阳城西南一条独立的自然水系 , 发源于西南诸山。据地方史志学专家陈家驹等实地考察 , 襄阳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有数股泉水,泉水沿宋家包北侧,经转子山、关路口北流,进入市区,与摩旗山东麓杨家岗流出的泉水汇合,继续北流,经麒麟店汇孙家冲所流溪水,进入营盘村,又汇虎头山冲所流溪水,经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郑家山,绕岘首山向南流,于观音阁注入汉水。长约十八公里。这条水系就是襄水。那么,襄水为什么叫襄水?这还得再回到襄山上。襄山虽然不能确实为哪座山,但按照“襄”有高的含义,可以判断,襄山应该是襄阳城西南的高山,襄阳城西南最高的山,除了扁山就是尖山,那么,襄山就应该在扁山和尖山一带。水从高高的襄山上“驾山而下”,就形成了襄水。这个推断和陈家驹的实地勘察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概括,襄阳城西南的高山叫襄山,发源于襄山的溪水叫襄水。

关于襄水,史志书上有不少记载。《襄阳县志·山川》和光绪年间《襄阳府志·山川》说:“襄水则凡西南诸山所出之水,由长渠入汉者皆是也。”“今檀溪已涸,而襄水不改,城西南诸山之水,皆归渠入汉。”这些记载,跟现在的襄水面貌完全一致。襄水虽然是一条自然水系,却发挥了承接襄阳城西南诸山之水、让襄阳城不受山水侵扰的作用。

所以,历代襄阳人都重视对这条水系的保护和维修。有了人工加入的襄水又叫襄渠和南渠,至今仍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襄阳县志·山川》说,“襄水即今襄渠”。

这就涉及到了襄阳地貌的变迁。当初,汉水不像现在的汉水,襄水也不像现在襄水。

南北朝之前,从襄山流下来的水流到山下宽阔地带,一分为二,南为襄水,北为檀溪,那时的襄水和檀溪水都比现在大得多,不仅可以行船,而且可以隐葳竹木等军事物资,当年,孟浩然家住北涧(襄水汇入汉水处)南边的涧南园,他在《早寒江上有怀》一诗中写道:“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经常坐船到襄阳城访友和游览,走的就是襄水。梁武帝萧衍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时,把大量竹木隐藏在檀溪里,到后来起事伐齐时,辄把这些竹木起出来打造舰船和弓箭,所以后来萧衍登上帝位后,对襄阳念念不忘,派太子萧纲来镇守襄阳。《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描写:“玄德撞出西门,行无数里,前有大溪,拦住去路,那檀溪阔数丈,水通襄江,其波甚紧。玄德到溪边,见不可渡,勒马再回,遥望城西尘头大起,追兵将至。玄德曰:‘今番死矣!’遂回马到溪边。回头看时,追兵已近。玄德着慌,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玄德如从云雾中起。”

这段描写也说明,当年的檀溪不仅很宽,而且水流很急。还有一点和现在不同,当年汉水在万山分为两支,一支顺原路南下,另一支则和襄水、檀溪合流。三水合流后统称襄水,襄水的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按原路南下的汉水,据《襄阳府志》记载,“昔日汉水会檀溪,襄水合流以绕郡城”“每岁夏秋泛涨,民地万余亩田辄为泽国”(《襄阳县志·城防》)。正因为当时襄水的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汉水,所以,襄阳人以襄水作为参照物为自己的城市取名,也就不难理解了。

说到这里,襄阳人应该记住一个名字,他就是南朝宋雍州刺史张邵。张邵在镇守襄阳时,“筑长围,修立堤堰”,把汉水与襄水切断,防治了襄阳的水患,檀溪湖干涸,“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清光绪《襄阳府志》载:“檀溪向为汉水所经,自老龙堤建,溪不复与汉通,日就淤塞,今皆民产矣!”关于襄阳的来历,还有一说。商代,在今山东郓城县西北(一说濮县)一带。有个小国叫襄国。襄国在商末大板荡时期被武王所灭。襄国灭亡后,部分族人南迁到了河南襄城县、鲁山县一带,包括再往南边的湖北襄阳。襄阳境内有襄山襄水,可能跟这支商代襄族来此定居有关。不过,史志资料从来没有襄阳人是襄国人流入的记载,所以此说仅供参考。

总起来说 , 襄阳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名字 ,也是一个很吉祥、积极向上的名字。知道了襄阳的来历,我们会更爱这个城市,并齐心合力地建设好这座城市。

作者:原名段明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原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13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