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间是1971还是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间标志

文 | 躺赢君(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关注公众号:躺赢君

今年笼罩着全球资本市场的两大阴霾就是:

美国通胀加息和战争疫情带来的能源和粮食危机。

这是自我出生以来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宏观环境,所以我很想看看历史上类似的环境中,那些厉害的投资者是怎么做的,从中获得一些智慧。

不为预测股市走势,只为获得内心的安宁。

正好最近读到一篇研报,名字叫《投资策略专题报告:巴菲特彼得林奇如何赢在1970s?——70年代的投资巨星》,是财通证券整理的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大滞胀时期,巴菲特彼得·林奇的投资操作,给我不少启发。

我再结合其他的一些资料,和大家聊聊我的感受。

1.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是择时大师

1968年末,因为大放水,美国股市的大盘绩优股开启了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史称“漂亮50”行情。

这波行情一直持续到1972年底,“漂亮50”见顶,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高企、国内高通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漂亮50”和美股暴跌。

你没听错,我说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不是过去三年。

那时候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在做什么呢?

巴菲特在1969年,关闭了自己的投资合伙基金相当于“空仓”级别的择时

当然他有一些私人投资,后来装进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壳子里,不算彻底的空仓。

而彼得·林奇则是在1977年,股市基本见底之后,才开始出任基金经理,这是真空仓。

具体过程可以看研报里整理的这个图: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间是1971还是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间标志

可以说,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是择时大师,而且择时起来都非常激进。

以后谁再和你说择时就是投机,价值投资就是无脑满仓持有不卖,巴菲特从来不择时,你就知道该不该信了。

同时,在这个时期,巴菲特投资体系的蜕变——从“捡烟蒂”到“买好公司”——已经开始:

1968年,巴菲特完成了和芒格合作以来第一笔重要投资——买入蓝筹印花公司。

1971年,买入喜诗糖果。

同时在此期间清理掉了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这个巴菲特称为自己做过最糟糕的一笔交易——把它改造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

但这段属于题外话,不过多展开,对此我之前写过一篇详解的文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巴菲特的“艰难岁月”》。

2.巴菲特也会买在半山腰

在上面那个图里你可以看到:

巴菲特在1973年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随后邮报股价一直下跌,跌幅最大时候接近50%。

而巴菲特一直加仓,最终华盛顿邮报的持仓占他总持仓的1/3,重仓持有。

他之所以有钱加仓首先是因为之前没满仓,其次是他有“无限子弹”(源源不断的场外资金)。

巴菲特也忍不住在市场高位买好公司,同时哪怕巴菲特看好的好公司,市场下跌也会跟着下跌。

所以,以后谁再跟你说巴菲特不择时,一买就是重仓,长期持有不卖,巴菲特买了我也跟着买,他肯定不会错,你就知道该不该信了。

记忆好的同学应该会记得巴菲特买了苹果之后暴跌被市场嘲笑,以及说看好航空公司,一周后又割肉的例子,这就是我一直说的,不要随便抄作业的原因。

巴菲特买了不一定不跌,巴菲特买完跌了不一定是错了,同时他买卖的时候也不会提前知会你一声,你和他的收益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持股时间都是不一样的。

3.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会买周期

两人都买了不少铝业的股票,也买了石油股。无独有偶,近期,巴菲特也买入了石油股。

所以大通胀时期,大宗商品是一个值得配置的品种。以后谁再跟你说价值投资就是买消费,不买消费就是赌徒的时候,你就知道该不该信了。

当然,我还是要说,买周期股的难度比较大,普通人很难研究得清楚,很难跟踪得住产业数据,也不要因为看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买了你也去买,还是那句话,作业难抄。

4.在80年代初,加息周期开始一段时间后,两人都买入金融股

巴菲特买了银行和保险,同时用保险的浮存金加仓,这也是他投资体系转型的重要一步。

彼得林奇则更偏爱保险股一些。

眼下国内处于略微通缩的环境,最近还刚“降息”了一波,加息周期还没开始,所以现在买金融股是个好时候吗?这个问题就留给你自己思考了。

5.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是长期乐观的逆行者

当70年代末,市场处于一片萧条,对沃尔克的“休克式”加息感到恐慌的时候,巴菲特不断买入盖可保险。

而彼得·林奇则是买入“顺周期”的美国国债和汽车股。

这就是“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总结一下,在最难的年代里,巴菲特和彼得·林奇:

1.激进择时,应对大周期的变化

2.没有行业歧视,做顺应周期的行业投资

3.长期看正确的操作,短期也会遭到市场的“打击”

4.常常和市场反着来,在市场悲观时乐观

5.巴菲特熊市表现更好,彼得·林奇牛市表现更好,而巴菲特在最艰难的岁月开始了华丽的蜕变,让自己的投资体系和公司架构能在更长的时间段里持续优秀。

而彼得·林奇这种牛市爆发型选手,又身处公募基金这种相比投资公司,不利于长期投资的架构中,则选择在最好的时候激流勇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然,时代在变化,今天的宏观环境和那时候不同,中美资本市场也存在差异,那时候的方法,未必可以套用到今天,我只是试图从前人的智慧中获得一些可以指导当下的启发。

最终怎么决策,还跟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情况来,别忘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操作中,充满着独立思考的韵味。

延伸阅读:

全球通胀+美联储加息,我的应对+分析

以上内容仅作为个人记录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按此投资后果自负。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2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