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胜
铜陵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有限公司
铜陵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有限公司
【提要】《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2019)(以下简称《抗浮标准》)于2020年3月1日施行,本来抗浮锚杆计算应执行该标准,但由于该标准关于抗浮锚杆计算公式表达不够准确,按其设计可能出现错误,因此,建议在《抗浮标准》修改版正式出版之前,抗浮锚杆按以下方法计算:
1)锚杆呈非整体破坏时抗拔承载力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地基与基础)(以下简称《全国措施》)第7.3.2条第1款计算;
2)锚杆呈整体破坏时抗拔承载力按《抗浮标准》第7.5.5条第3款计算;或按《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第11.2.4条计算,该规范未考虑锥体破裂面岩土体抗拉承载力,因此偏于保守;
3)锚杆筋体(杆体)截面积按《全国措施》第7.3.2条第2款计算;
4)锚杆筋体(杆体)与锚固体砂浆之间的锚固长度按《全国措施》第7.3.2条第3款计算。
笔者最近仔细学习了《抗浮标准》编制组的《主要问题释义》(简称《释义》)及康景文大师的《工程抗浮技术热点问题探讨》(简称《探讨》),对《抗浮标准》有关抗浮锚杆计算规定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编制组的《释义》及康景文大师的《探讨》指出《抗浮标准》中抗浮锚杆计算公式表达不准确,并提出了正确的计算公式。鉴于近期审图时,发现有不少设计人员盲目地按照现行《抗浮标准》进行抗浮锚杆计算,不知道编制组的《释义》及康景文大师的《探讨》已经对有关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改,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提醒设计人员,并欢迎大家讨论和批评指正。
一、抗浮锚杆锚固体长度计算
1、《抗浮标准》计算方法:
(1)岩层锚杆:
1)《抗浮标准》第7.5.4条第1款规定如下:
编制组的《释义》指出,式(7.5.4-1)表达不准确,应改为:
lm=KNw,k/(ξπdfrbk) (1)
①按照《抗浮标准》第2.2.3条规定,锚固体长度用lm表示,不能用la表示,la表示筋体(杆筋)在锚固体(注浆体)中的锚固长度。
②Nw,k为锚杆承担的浮力设计值,等于1.35Nk(为表达方便,本文用Nk代表浮力标准值),且应乘以《抗浮标准》第7.1.8条规定的结构重要性系数γ0(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和丙级时,γ0分别为1.10、1.05和1.00),即Nw,k=1.35Nkγ0。因此式(1)可以写成:
lm=2.7Nkγ0/(ξπdfrbk) (2)
③《抗浮标准》第7.5.4条第1款注明,frbk为“锚固体与岩层间粘结强度标准值”,但《抗浮标准》第7.5.5条第1款注明frbk为“锚固体与岩层间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到底是“粘结强度标准值”还是“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呢?笔者对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第8.2.3条得知,frbk应为“锚固体与岩层间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例1:某抗浮锚杆承担的浮力标准值Nk=300KN,锚固体直径d=180mm,锚固段为较软岩(查《抗浮标准》表7.5.4-1,frbk可取760KPa),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γ0=1.1),按式(2),锚固体长度lm=2.7Nkγ0/(ξπdfrbk)=2.7x300x1.1/(0.8×3.14×0.18×760)=2.60(m)。
2)《抗浮标准》第7.5.5条第1款规定如下:
将式(7.5.5-1)改成:
lm=Rt/(ξπdfrbk) (3)
由于
Rt/2≥KwNk,即Rt/2对应≥KwNk,Kw为《抗浮标准》第3.0.3条中抗浮稳定安全系数(抗浮工程设计等级为甲、乙、丙级时,使用期间Kw分别为1.10、1.05、1.0),因此式(3)可以改成:
lm=2KwNk/(ξπdfrbk) (4)
通过比较式(2)和式(4)可知,对于岩层锚杆,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4条第1款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是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第1款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的1.35倍(相同抗浮设计等级的锚杆使用期间抗浮稳定安全系数Kw与结构重要性系数γ0数值相同),因此,按照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4条第1款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自然满足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第1款规定。但目前有不少设计单位按《抗浮标准》式(7.5.4-1)计算岩层锚杆锚固体长度时,没有按编制组修改后的公式计算,而是将式(7.5.4-1)中Nt用Nk代替,且未考虑结构重要性系数γ0,这样计算出的岩层锚杆锚固体长度与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第1款计算出的岩层锚杆锚固体长度相同(抗浮设计等级丙级时)或略小(抗浮设计等级甲、乙级时)。
3)《全国措施》第7.3.2条第1款规定如下:
由于《全国措施》式(7.3.2-2)仅适合于土层锚杆,因此,岩层锚杆仅需按式(7.3.2-1)计算。《全国措施》式(7.3.2-1)可以改成:
la=Rt/(ξ1πDfrb) (5)
式(5)中la与式(3)中lm意义相同;式(5)中Rt为特征值,式(3)中Rt为极限标准值,前者是后者的1/2;式(5)中frb为特征值,式(3)中frbk为极限标准值,前者是后者的1/2;式(5)中D与式(3)中d意义相同;式(5)中ξ1与式(3)中ξ意义相同,对永久抗浮锚杆取值均为0.8。因此,式(5)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与式(3)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相同。即对于岩层锚杆,按《全国措施》第7.3.2条第1款公式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与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第1款公式计算出的锚杆锚固体长度相同。
(2)土层锚杆:
1)《抗浮标准》第7.5.4条第2款规定如下:
①与式(7.5.4-1)一样,式(7.5.4-2)也表达不准确,应改为:
lm=KNw,k/(πdqsia) (6)
也可以写成
lm=2.7Nkγ0/(πdqsia) (7)
②笔者通过比较《抗浮标准》表7.5.4-2和桩基规范表5.3.5-1得知,这里的qsia与桩基规范表5.3.5-1中混凝土预制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相同,因此,从概念上说,式(7.5.4-2)中的“qsia”应改为“qsik”,为“锚固体与土层间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当然,《抗浮标准》式(7.5.4-2)采用qsia,按照《抗浮标准》表7.5.4-2取值,不影响计算结果。
例2:某抗浮锚杆承担的浮力标准值Nk=300KN,锚固体直径d=180mm,锚杆锚固段为中密碎石土(查《抗浮标准》表7.5.4-2,qsia可取200KPa),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γ0=1.1),按式(7),锚固体长度lm=2.7Nkγ0/(πdqsia)=2.7x300x1.1/(3.14×0.18×200)=7.9(m)。
2)《抗浮标准》第7.5.5条第2款规定如下:
当锚杆锚固段土层为同一层土时,可以将式(7.5.5-2)改成:
lm=Rt/(πdλqsia) (8)
由于
Rt/2对应KwNk,Kw为《抗浮标准》第3.0.3条中抗浮稳定安全系数,因此式(8)可以改成:
lm=2KwNk/(πdλqsia) (9)
通过比较式(7)和式(9)可知,对于土层锚杆,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4条第2款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是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第2款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的1.35λ倍,λ为0.8~1.0,1.35λ=1.08~1.35。因此,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4条第2款计算出的土层锚杆锚固体长度自然满足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第2款规定。如果设计单位按《抗浮标准》式(7.5.4-2)计算土层锚杆锚固体长度时,没有按编制组修改后的公式计算,而是将式中Nt用Nk代替,计算出的土层锚杆锚固体长度可能比按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第1款计算出的土层锚杆锚固体长度小,导致锚杆抗拔承载力不满足。
3)《全国措施》第7.3.2条第1款规定,土层锚杆锚固体长度取式(7.3.2-1)、式(7.3.2-2)计算出的较大值。
当锚杆锚固段土层为同一层土时,可以将《全国措施》式(7.3.2-2)改成:
la=Rt/(ξ1πDλqsia) (10)
式(10)中la与式(8)中lm意义相同;式(10)中Rt为特征值,式(8)中Rt为极限标准值,前者是后者的1/2;式(10)中qsia为特征值,式(8)中qsia为极限标准值,前者是后者的1/2;式(10)中D与式(8)中d意义相同;式(10)中λ与式(8)中λ取值不同,前者取值0.6~0.8,后者取值0.8~1.0,前者是后者的0.75~0.8倍。因此,式(10)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与式(8)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之比为1.56~1.67。即按《全国措施》第7.3.2条公式计算出的土层锚杆锚固体长度是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公式计算出的土层锚杆锚固体长度的1.56~1.67倍。
例2按《全国措施》计算如下(按《全国措施》表第7.3.2-2,中密碎石的frb取80KPa;按《全国措施》表第7.2.2-2,λ取0.7):
按式(5)计算:la=Rt/(ξ1πDfrb)=1.1×300/(0.8×3.14×0.18×80)=9.12(m);
按式(10)计算: la=Rt/(ξ1πDλqsia)=1.1×300/(0.8×3.14×0.18×0.7×100)=10.43(m);
最终取两者较大值10.43m。
二、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计算
《抗浮标准》第7.5.5条对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计算进行了规定,上文分析了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4条公式计算出的抗浮锚杆锚固段长度后,不需再按照《抗浮标准》第7.5.5条第1款或第2款的锚杆呈非整体破坏计算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但仍然需要按照《抗浮标准》第7.5.5条第3款计算群锚呈整体破坏时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别是锚杆锚固段岩土层较好时,锚固体长度一般由群锚呈整体破坏时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控制,此时务必进行群锚呈整体破坏时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计算!
《抗浮标准》第7.5.5条第3款规定,群锚呈整体破坏时单根抗浮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Rnd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按《抗浮锚杆技术规程》(YB/TJ4659-2018)第5.3.1条条文说明,锥体破裂面岩土体平均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ftk可取岩土的粘聚力c。
1、假设例1(岩石锚杆)中锚杆间距为3mx3m,ftk取岩土的粘聚力c,为40KPa,按照前面求得的锚固体长度2.6m(从地下室底板底面算起)计算:
Ww={3.14x3x3x(3+3)/(48tan30)+3×3[2.6-(3+3)/(4tan30)]}x10=61.2(KN),Rmc=3x3x40=360(KN),Rnd=Ww+Rmc=61.2+360=421.2(KN),小于1.1x2x300=660(KN),不满足要求!
锚固体长度改为6m(从地下室底板底面算起),重新计算:Ww={3.14x3x3x(3+3)/(48tan30)+3×3[6.0-(3+3)/(4tan30)]}x10=367(KN),
Rmc=3x3x40=360(KN),Rnd=Ww+Rmc=367+360=727(KN),大于1.1x2x300=660(KN),满足要求!
2、假设例2(土层锚杆)中锚杆间距为3mx3m,ftk取岩土的粘聚力c,为0,按照前面求得的锚固体长度10.43m(从地下室底板底面算起)计算:
Ww={3.14x3x3x(3+3)/(48tan30)+3×3[10.43-(3+3)/(4tan30)]}x10=766(KN),Rmc=0,Rnd=Ww+Rmc=766+0=766(KN),大于1.1x2x300=660(KN),满足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例1(岩层锚杆)的锚固体长度由群锚呈整体破坏时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控制。
三、抗浮锚杆筋体(杆体)截面积计算
1、《抗浮标准》第7.5.6条规定如下:
编制组指出式(7.5.6)表达不准确,应改为:
As=KtNw,k/fyk (11)
Nw,k为锚杆承担的浮力设计值,等于1.35Nk,且应乘以《抗浮标准》第7.1.8条规定的结构重要性系数γ0,即Nw,k=1.35Nkγ0;fyk为钢绞线、钢筋抗拉屈服强度标准值。因此式(11)可以改为:
As=2.7Nkγ0/fyk (12)
当上述例1、例2采用HRB400钢筋时,fyk =400MPa,则抗浮锚杆筋体(杆体)截面积为:As=2.7Nkγ0/fyk=2.7x300000x1.1/400=2228(mm2),采用3根32钢筋(2412mm2)。
2、《全国措施》2009第7.3.2条第2款规定如下:
为了与《抗浮标准》第7.5.6条比较,将《全国措施》式(7.3.2-3)中符号改成与《抗浮标准》第7.5.6条符号相同,则《全国措施》式(7.3.2-3)可以改成:
As≈2Nk/fy (13)
当上述例1、例2采用HRB400钢筋时,fy=360MPa,则抗浮锚杆筋体(杆体)截面积为:As=2Nk/fy=2x300000x/360=1667(mm2),采用3根28钢筋(1846mm2)。
3、《抗浮标准》第7.5.6条与《全国措施》)第7.3.2条第2款比较:
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6条计算出的抗浮锚杆筋体截面积与《全国措施》第7.3.2条计算出的筋体截面积的比值为1.35γ0fy/fyk。例如当结构重要性系数γ0=1.1,抗浮锚杆筋体采用HRB400钢筋时,由于HRB400钢筋fy/fyk=0.9,1.35γ0fy/fyk=1.35×1.1×0.9≈1.35;当结构重要性系数γ0=1.0,抗浮锚杆筋体采用预应力筋钢绞线时,由于钢绞线的fy/fyk=0.7,1.35γ0fy/fyk=1.35×1.0x0.7≈1.0。
由此可以看出,按《抗浮标准》计算出的抗浮锚杆筋体截面积与按《全国措施》计算出的筋体截面积的比值为1.0~1.35倍。
四、抗浮锚杆筋体(杆体)与锚固体砂浆之间的锚固长度计算
1、《抗浮标准》中没有抗浮锚杆筋体(杆体)与砂浆之间的锚固长度计算规定,康景文大师解释说,是因为抗浮锚杆筋体(杆体)与砂浆之间的锚固长度不是锚固体长度的控制因素。
2、《全国措施》第7.3.2条第3款规定如下:
例1、例2中锚杆钢筋为3根28的HRB400钢筋(点焊成束)、锚固体为M30砂浆时,锚杆钢筋与锚固体砂浆之间的锚固长度为:ta=1.35×300000/(0.6x3x3.14x28x2.40×0.7)=1520(mm)=1.52(m)。
例1、例2中锚杆钢筋为3根32的HRB400钢筋(点焊成束)、锚固体为M30砂浆时,锚杆钢筋与锚固体砂浆之间的锚固长度为:ta=1.35×300000/(0.6x3x3.14x32x2.40×0.7)=1330(mm)=1.33(m)。
由此可以看出,锚杆钢筋与锚固体砂浆之间的锚固长度远小于锚固体长度。
五、《抗浮标准》锚杆计算存在的问题
《抗浮标准》第7.5.5条,按照锚固体长度lm及锚固体与岩层间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frb
(岩层锚杆)或锚固体与土层间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qsia(土层锚杆)及锚杆间距a、b计算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Rt(非整体破坏)和Rnd(整体破坏),反过来,当锚杆需要的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Rt、Rnd确定时(Rt、Rnd可以按照KwNw,k≤Rt/2和Rnd/2确定),可以求出锚杆锚固体长度。因此,没有必要再按照《抗浮标准》第7.5.4条第1款(岩石锚杆)或第2款(土层锚杆)计算锚杆锚固体长度,也就是说《抗浮标准》第7.5.4条第1款(岩石锚杆)和第2款(土层锚杆)计算锚杆锚固体长度的规定是多余的。
六、总结
1、现行《抗浮标准》中关于抗浮锚杆计算公式表达不准确,不能按其设计,应按编制组
修改后的公式计算。
2、《抗浮标准》第7.5.4条与第7.5.5条计算重复且矛盾,对于岩层锚杆,当锚杆锚固段为同一岩层时,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4条公式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是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公式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的1.35倍;对于土层锚杆,当锚杆锚固段为同一土层时,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4条公式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是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公式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的1.08~1.35倍。也就是说,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4条公式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其锚杆的抗拔承载力富裕8%~35%,完全没有必要。因此,从道理上说,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计算锚杆锚固体长度(锚杆呈非整体破坏)即可,不需按照《抗浮标准》第7.5.4条计算锚杆锚固体长度(锚杆呈非整体破坏)。
3、对于岩层锚杆,当锚杆锚固段为同一岩层时,按《全国措施》第7.3.2条公式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与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公式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相同;对于土层锚杆,当锚杆锚固段为同一土层时,按《全国措施》第7.3.2条公式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是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5条公式计算出的锚固体长度的1.56~1.67倍。
4、应进行锚杆呈整体破坏时抗拔承载力计算,特别是锚杆锚固段岩土层较好时务必计算。《全国措施》没有该计算方法,应按照《抗浮标准》第7.5.3条第3款公式计算,或偏于保守地按照《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第11.2.4条计算(不考虑锥体破裂面岩土体抗拉承载力)。
5、按编制组修改后的《抗浮标准》第7.5.6条计算出的抗浮锚杆筋体截面积是按《全国措施》第7.3.2条计算出的筋体截面积的1.0~1.35倍。
6、抗浮锚杆筋体(杆体)与锚固体砂浆之间的锚固长度计算值一般小于锚固体长度计算值,因此一般情况下可不计算,但对于高强预应力钢筋和钢绞线,由于直径小,应进行计算。
7、由于现行《抗浮标准》中关于抗浮锚杆计算公式表达不准确,按其设计可能出现错误,
因此,建议在《抗浮标准》修改版正式出版之前,抗浮锚杆按以下方法计算:
1)锚杆呈非整体破坏时抗拔承载力按照《全国措施》第7.3.2条第1款计算;
2)锚杆呈整体破坏时抗拔承载力按照《抗浮标准》第7.5.5条第3款计算;或按照《岩
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第11.2.4条计算,该规范未考虑锥体破裂面岩土体抗拉承载力,因此偏于保守;
3)锚杆筋体(杆体)截面积按照《全国措施》第7.3.2条第2款计算;
4)锚杆筋体(杆体)与锚固体砂浆之间的锚固长度按照《全国措施》第7.3.2条第3款计算。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3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