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揭示授衔历史,原来大将名单曾有15人!
1955年9月27日,解放军将官授衔仪式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周恩来总理亲自把授衔命令状颁给获得大将军衔的10位高级将领,10位大将从此横空出世。
我们都知道,解放军最高军衔是大元帅,但毛泽东主席不肯接受,认为穿上大元帅军装到人民群众当中去不方便,因此,事实上的最高军衔是元帅,而大将就成了仅次于元帅的军衔,而且和十大元帅一样,名额只有10个!
于是,10位大将也成为空前绝后的历史传奇。
能评上大将军衔的,肯定都是足以名垂青史的军事家,他们书写的,是属于自己也属于共和国的传奇:
粟裕,军事造诣最高的统帅人物之一,很多军迷朋友把他称为“战神”。
徐海东,关键时刻立下大功,尽管解放战争因伤缺阵,却掩盖不了他的光芒。
黄克诚,大将中的战略家,生理上的近视眼,战略上的千里眼。
陈赓,战术大师,传奇大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开心果。
谭政,大将中的政工代表,军队战斗力的保障。
萧劲光,历史各个时期都有高光表现,新中国首任海军司令员。
张云逸,老资格的军事家,开国将帅中唯一一个参加过黄花岗起义的老同盟会员。
罗瑞卿,华北军区在大将中的代表,新中国首任公安军司令员,毛泽东一直亲切地称他“罗长子”。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曾担任徐向前的副手。
许光达,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新中国首任装甲兵司令员。
上述这10位大将已经成为军迷朋友中永远的传奇,和十大元帅一样铸就了永久的丰碑,但鲜为人知的是,当初的大将名额并非只有10人,而是15人!
在这15人当中,多出来的那5人是谁?他们有何特殊贡献?最终又为何和大将军衔擦肩而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从这张彩色照片可以看到,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将帮助我们理清很多思路,因为研究历史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史料。
在这份史料上,我们可以解读出很多有用的信息。
首先第一个,是元帅的标准,只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必须是军委委员。换句话说,不是军委军委的不符合元帅的标准。而当时的军委委员包括毛泽东一共12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徐向前。刘少奇、周恩来和粟裕等盛传会获得元帅军衔的军事家,都不在其中,因此不会被授予元帅军衔,名单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元帅军衔,即邓小平,他是因为已经转到地方。
其次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等领袖人物在文件上画的三角、圆圈等标志。
还有,在这份文件上有叶剑英亲笔写下的辞帅申请,他说自己只能当个大将,还说这是“历史的定评”,高风亮节,跃然纸上。
最后,我们读到了大将军衔的名单,一共15人:除了名单不一样外,顺序也不太一样,更多出来5个人选: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和周纯全。
但最终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是10个人,这5个军事家因种种原因没能获得大将军衔,很多人都在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下。
张宗逊:秋收起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彭老总的亲密战友。
张宗逊是一位资格很老的军事家,和刘志丹、习仲勋和高岗一样,是出身陕西的革命家。
张宗逊和罗荣桓、何长工、宋任穷一起,追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随后经“三湾改编”之后上了井冈山,可以说张宗逊革命生涯的前期一直战斗在毛泽东身边,是主席的好学生,深得主席的信任,担任过多项重要军职,包括红12军军长、红军大军校长兼政委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张宗逊的职务越来越显要,成为我军的骨干将领。
抗日战争期间,他是358旅旅长,因为名义上的旅长卢冬生始终没有到任,由他主持工作,是实际上的旅长。旅长在今天听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很重要的“大官”,但要知道八路军一共才3个师、6个旅,作为代行旅长职权的张宗逊领导一个旅,地位实际是相当重要的。
解放战争中,张宗逊是彭德怀的副手,担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这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职务。
从上述经历和担任的职务看,张宗逊无疑是符合大将标准的,但为什么他没能当上大将?
现在普遍认为张宗逊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主要原因是大同-集宁战役没有打好,上了国民党军傅作义的当,损失很大,随后张家口也跟着丢了。张家口的丢失对我军来说影响非常不利,是当时我军占领的唯一的省会城市(察哈尔省),又是晋察冀解放区的首府。
这对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张宗逊肯定有些影响,要知道傅作义在战后十分嚣张,甚至写信给毛泽东讽刺挖苦,而蒋介石也不失时机地召开了伪国大。
宋任穷:也参加过秋收起义,毛主席的好学生,部队政治工作的代表人物。
宋任穷和罗荣桓、谭政以及萧华一样,是部队政治工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毛泽东的湖南老乡,追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并上井冈山。他和罗荣桓亲历了“三湾改编”,是由毛泽东手把手教会部队政治工作的,因此,是毛泽东的好学生之一。
宋任穷的资历也很老,红军时期就是军级干部,长征时当过干部团政委,这个团政委可不是团级干部,因为干部团都是些非常宝贵的高级干部,而且,干部团当时的团长就是后来著名的陈赓大将。
宋任穷后来担任过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搭档之一就是蔡树藩;解放战争他是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野第三副政委、二野第4兵团政委等,从级别和资历上看,授予大将军衔是非常有希望的。
但最终为什么宋任穷会“落选”大将?倒不是因为宋任穷有什么短板,或在战绩上有什么缺陷,而是综合考虑的结果。
政工大将已经是谭政了,考虑到宋任穷的经历,和谭政有高度的重合,但级别上却又比谭政稍微高了那么一点点,因为谭政曾是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又是东北部队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因此,多综合考虑和平衡的角度,宋任穷才非常遗憾地和大将军衔擦肩而过!
萧克:资历和职务堪比元帅,但最终只能是上将。
萧克在开国上将中资历算是很老了,他参加过秋收起义,是井冈山元老之一。
萧克有着十分特殊的几个重要职务。
第一次是在红军时期,他和任弼时以及王震受命组建红6军团,率先西征,这支新队伍由萧克担任军团长;后来在长征路上,红6军团和红2军团合并为红二方面军,贺龙担任总指挥,萧克任副总指挥——这是一个重量级的职务,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王树声就是大将军衔。
第二次是在八路军时期,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正副总指挥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正副师长。当时八路军共3个师,3个师长,3个副师长,萧克就是3个副师长之一,而且,作为副师长的萧克在军衔上却高于同为副师长的徐向前和聂荣臻,萧克是陆军中将,徐、聂二人却只是少将!在这6大正副师长中,林彪、刘伯承、贺龙、徐向前和聂荣臻5个人在1955年都成为元帅,只有萧克是上将。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有人说是长征中,特别是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萧克的态度让毛泽东和朱德很受伤,也有人说是因为萧克和历任军事主官的关系都不太好,我们综合考虑一下,可能有上述两点原因,但不是主要的。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萧克获得的机会可是不少,先是当过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负责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如果打开局面,就是第二个晋察冀,他就是第二个聂荣臻;后来到了解放战争,他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如果打得好,就会像苏中的“七战七捷”一样,成为第二个粟裕;但这几次机会萧克打得并不让人满意,大同-集宁战役之后,萧克再没当过军事主官,而晋察冀战区在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战绩也排在所有战区的末尾。
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萧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绩更出色些,不要说大将,元帅都是有可能的。
至于很多人拿他写小说说事,其实并没有道理,战绩不好不能把锅甩给小说。
王震:绝对的个性上将,屡立大功,没能成为大将的原因还是代表性的问题。
我军有多个性格特殊、脾气火爆的将军,但和王震比起来都不算什么了,因为脾气再大的将军,都不敢对自己的上司发火。
王震可不一样,他爱兵如子,但又经常和警卫员打架,警卫员一心为保护他的安全,危急时刻会把他按在身下,而大家也都习以为常,经常边从他们身边冲锋边说“司令员又和警卫员打起来了”;同时,王震也不怕上司,他多次和彭德怀吵架,彭德怀到他阵地上观点,他很不高兴,直接请彭德怀走人,问:“你是不是不信任我?”至于摔彭德怀的电话,更是像家常便饭一样。
王震在红军时期当过红6军团政委(军团长是萧克),八路军时期当过120师359旅旅长(南泥湾开荒时359旅是模范),解放战争是西野主将,长期转战大西北,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解放大西北以及经略新疆立下汗马功劳。
按他的资历和职位,是完全符合大将标准的,而许光达在推辞大将时,也推荐了王震。
王震为何最终没能成为大将呢?这和他的代表性有直接关系。
不管是王震还是许光达当大将,都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但红二方面军的正统是红2军团,代表人物应该从红2军团选拔,这当然就是许光达,王震是红6军团的,这大概是他没能当上大将的主要原因吧。
许光达成为大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当时担任装甲兵司令员,按照中苏两军职位和军衔对等原则,许光达就应该是大将,毕竟我军的军衔系统当时是脱胎于苏联红军的。
周纯全:红四方面军的第三号人物,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勤强手,他没能当选大将,一是战功问题,二是代表性问题。
他是黄安人,从籍贯就可以看出,这是鄂豫皖苏区的代表人物,也是红四方面军的领袖之一。
周纯全是红四方面军负责保卫工作的领导人,因此手上的权力极大。在红四方面军,除了主席张国焘和政委陈昌浩之外,地位最高的就是他,是第三号人物。就连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都不如他地位高。
长征中,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著名的“沙窝会议”召开,周纯全成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并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一跃进入全党和全军的核心领导层。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周纯全似乎淡出了大家的视线,他再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而是从事抗大教育工作,后来随林彪进入东北时,他干脆搞起了后勤。如果换了一般人,没了军权,地位被边缘化,是很难再翻身的,但周纯全不是一般人,他在东北后勤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东北的解放有他的巨大功劳,一直做到东北军区后勤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长和中南军区后勤部长,后来又为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了有力的后勤支持。
1955年授衔时,考虑到他的资历和背景,军委曾计划授予周纯全大将军衔,但毕竟他不能算是战将,战绩并不突出,后期又远离一线指挥从事后勤工作,经过综合评估之后,他最终还是获得了上将军衔。
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和周纯全:5位没有成为大将的革命家,全部成为开国上将。
张宗逊的儿子虎父无犬子,后来也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上将中唯一的儿子也成上将的人——张震的儿子也是上将,但在1955年授衔时,张震是中将,他的上将军衔是后来晋升的。
宋任穷很长寿,他在2005年1月8日因病去世,享年96岁。记得有一次电视节目里,还看到央视著名女主持人倪萍采访宋任穷的片段。
萧克更长寿,他于2008年10月24日逝世,享年101岁,是开国上将中两位活过百岁的寿星之一(另一位是吕正操)。萧克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是在文学造诣上有独特的成就,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荣获茅盾文学奖特别奖。
王震在新中国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在1976年的大变局中指挥若定,是邓小平的好帮手,后来当选国家副主席。
周纯全在建国后担任过志愿军后勤部政委,回国后当过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第一副政委,还负责过部队监察工作,算是重新找到了“闪光点”。1985年7月28日,周纯全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4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