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榨的油就是好,味道香!”“还不添加东西,吃着也放心!”在殷开荣的榨油房里,顾客你一言我一语地评论着。
今年60岁的高台县宣化镇宣化村村民殷开荣,15年来,从油锅里“捞”生活,在炒锅里翻转人生,由“闻香人”转身“卖油翁”。
初冬时节,走进殷开荣的油坊,前来榨油的村民络绎不绝,胡麻、葵花、菜籽等油料经过电筛筛选,过秤翻炒后,热腾腾的油料被慢慢加进料斗,随着榨油机油磙的压榨,清凌金黄的油品从油嘴汩汩流出,寂静的乡村顿时被扑鼻的油香笼罩。
殷开荣小时候家境贫寒,八岁时,他就跟父亲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卖油糕和米糕,泥炉、风箱、油锅、面盆是全部家当。“父亲招揽生意,我就在旁边扯风箱、打下手,长年耳闻目染和父亲手把手的传授,也就掌握了拍糕、炸糕的诀窍。”闻着油香长大的殷开荣,和油品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殷开荣最期盼的是人山人海的全县物资交流大会,也就是现在的赶集,县城开罢乡村开,一年下来能卖2000元。卖油糕是小本生意,挣的是分分钱,一个油糕8分钱,一天的收入装在升子里,升子满了,口福也就有了。“父亲长年累月的付出,不仅把货郎担变成了毛驴车,还先后给我们兄弟五人娶上了媳妇,”殷开荣说。
改革开放后,殷开荣兄弟五人子承父业,冬闲卖油糕,农时忙种田。后来,他觉得现在市面上有的油纯度不高,于是殷开荣便转行开了间榨油坊,延续着他和油的缘分。
“榨油是门手艺活,炒料很关键,要掌握好火候,料炒香了,榨出的油,香味浓,出油也多。”他说,油坊和其它作坊不一样,选料、温炉也很重要,油料的饱满度、炉温决定出油率。
每年8月,随着油料作物的收获,油坊的生意也红火了起来。刚开始,顾客都是来自本村或是周围村的村民,大家对殷开荣榨的油赞不绝口。就这样,好名声一传十,十传百,殷开荣的油坊生意越来越好。“现在巷道、骆驼城、黑泉等镇的群众也打电话预约,这也让我有了继续做下去的信心。”殷开荣笑着说。
这几年,家里的承包地托管出去了,殷开荣老两口靠流转费和榨油讨生活,一年下来能收入六、七万元。“虽然辛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苦点累点都不怕,能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油,也能让我过上香喷喷的日子,两全其美!”殷开荣笑呵呵地说道。
(记者:李梦琳 通讯员:张玉峰)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47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