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人说过,人生有顺便有逆,未来有生就有死,一切都有既定的变化,没有什么好忧虑和恐惧的。人生的重点,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
顺逆,那是人生的常态;生死,则是人生的必然结果。
谁也逃不过“生离死别”的最终宿命,就算再高大的树木,也会逐渐枯萎、凋零。我们所能做到的,不过是接受生死,以及看淡这短暂的人生。
为什么人们会对“生离死别”感觉到恐惧呢?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未知的一切,都会让人产生恐惧的心理。特别是生命的终结,更把人们心中紧绷的弦给牵动了。
其实,我们没必要如此恐惧,因为“生老病死”这是谁都无法避免的。说得难听一点,没有一个人,可以活着离开这个世界。
爷爷奶奶那一辈,逐渐老去了;父母那一辈,也慢慢地衰老了;到了我们这一辈,也终究会面临同样的结果。一代代人更替,一代代人老去,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息。
人若归去,必有暗示。有这些征兆出现,证明老人时日无多了
一、经常回忆故去多年的人。
有人做过这么一个调查,发现人越老,越喜欢想起以往的事儿,而经常忘记当下发生的事儿。这是“人性念旧”的显著特征。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越老,越喜欢念旧呢?
关键就在于,我们都习惯回忆过往的经历,而以往那些故去的人的模样,更是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当中。这些记忆,会在人年老之时,被大脑逐渐地提取出来。
刚步入老年的时候,老人家不会跟身边人说太多以前的事儿,一般都关注当下,把现在的事儿做好,“念旧”之心不会太强烈。
等过了70岁,或者即将油尽灯枯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老人家喜欢提起以往的人了,让儿孙搞不懂,这些人已经走了,长辈还提他们,会不会不太吉利呢?
这世间,没啥吉不吉利的,回忆来时路,记起过来人,本就是临终前的必然经历。
二、胃口突然变好,以前不喜欢吃的东西,现在喜欢吃了。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差不多离开的老人,胃口会发生变化,以前不喜欢吃的食物,如今主动去吃了,根本没有嫌弃和厌恶的意思。
村口的张老太,七十多岁了,因为突发疾病而住了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医生跟家属说,老人家已经走到最后一步了。
后来,儿女就把老太接了回家,希望老太在家里面离开。而在临走的前两天,老太要求儿女买一些番石榴回家,说她想吃了。
儿女很疑惑,母亲本来就不喜欢吃番石榴,不喜欢吃酸的东西,为什么她如今想吃了?
儿女买了多少番石榴,老太就吃了多少,让儿女以为母亲的身上有奇迹出现了。可两天后,老太还是离开了。
其实,在人离开之前,会发生“回光返照”的现象,身体会暂时变好。这个时候,人们就有胃口了。这,就是“临终前,该吃就吃”这句话的由来。
三、愈发变得真实,返璞归真。
人,越是上了年纪,越不会撒谎。哪怕年轻时候的他是一个撒谎成习惯的人,可他到了晚年,整个人完全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返璞归真”。
所谓的“返璞归真”,就是说一个人逐渐洗净污垢,摆脱以往的观念和想法,让自己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当中,干干净净来,也干干净净走。
人生,其实很有趣。刚来到人间,我们很简单。闯荡江湖的那几十年,我们很复杂。年老的那段时间,我们又变得简单起来。
所谓“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就是这个道理。人,逃不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归宿。所以,很多老人都会在临终前,跟亲人说真话,吩咐后事。
那一刻,再怎么复杂的人心,也被时光“洗尽铅华”了。人们毫无世俗的负担,才能安心离开。
写到最后
有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已经沉没的小舟,就让它沉没吧,它的身边还有新的小舟即将启航。那早已枯萎的树木,就让它枯萎吧,春天一来,万物复苏,一切都会欣欣向荣的。
人生,就是一年四季。春天的成长,夏天的成熟,秋天的老去,冬天的离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四季,无数代人,就有无数代人的四季。
命运的轮盘,依旧在转动。时间,依旧在流逝。我们都活在了生离死别的过程当中。淡然笑对生死,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才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其余的,就不要想太多了。生命,自有它的发展轨迹,再纠结也无济于事。
文/舒山有鹿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50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