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龙潭片区管控区第六网格内,居民们有序地排着队,几位“大白”将一袋袋“政府爱心包”递给居民。据悉,超过4万份“政府爱心包”送入管控区。广州日报记者全程跟踪物资配送过程。(11月17日广州日报客户端)
疫情是一场大考,具化到城市治理效能,可以理解为对服务能力的长效测试。对管控区的群众而言,在最基本的生命安全诉求之外,物资保障是一大刚需。因此如何破除空间藩篱,保证物资稳定供应成为管控区的一道必答题。
管控区的物资供应主要来自政府的划拨支持,还有片区自行购买以及企业和社会人士的爱心捐赠。这些物资从源头端到供应端,经过分拣、填单、扫码和消毒,进入管控区等待配送到户,流程看起来并不复杂,但要形成一套完备且有条不紊的供应机制,背后的细碎、繁杂与付出往往超出未参与者的意料。
就拿运输环节来说,海珠龙潭片区一次发放物资包约45000份,一般情况下,一辆大型货车大约能容纳近1200份爱心包,也就是需要约40辆货车运输。但是大型货车难以通过管控区的村道,因此需要现场十几位工作人员把上千箱物资转移至中小型货车,然后送进管控区。这其中,不少物资是食物瓜果,必须轻拿轻放。
若机械地从技术层面考量,这些流程的确算不得“有难度”。可物资转移,动辄上千,体量庞大,一卸一装都得轻拿轻放,管理者和统筹者们不仅要考虑到大环节不出错,也必须得兼顾小细节无纰漏,而服务的难度与温度往往也就流露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之处。
海珠龙潭片区并非孤例,疫情之下,广州这座城市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爱心物资包经历这样的“蚂蚁搬家”最后送抵人们手中。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流通线路有意无意地建构着城市的脉动,传递着属于广州的温情气息。不论是生命物资供应,抑或是医疗资源建设,都只是疫情大背景下城市的小截面而已。疫情之下,体贴入微、深入肌理的服务正是慰藉人们心灵的良药。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庹亚男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冬梅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54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