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国家是如何去避免战争的,那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作战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国家实力。让对方明白,你进攻了我,我就有能力打败你的底气,甚至反攻到你对方国土实力,而你跟我交战,你必然是伤亡惨重。敌人什么都得不到而,迫使放弃敌人入侵自己园土,而这一切有多少人付出多少血汗,不管经济价值,只论国防和国家利益的价值。
1964年是中国家的国际环境最恶劣的一年,比52、53年和58、59年还要恶劣!
有人提出了“大三线”的战略:在我国广阔的内陆腹地,给我们的工业体系做一套备份。大三线战略的初衷,就是假设我国四面八方被敌国围攻,边境和海岸线500公里内的工业设施损失殆尽,共和国依然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打反击。仅仅从三线的划分中,大家都能感受到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多么恶劣。在战争威胁最大的一线省份中,疆、藏、蒙、东北、京津沪等赫然在列。
但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肩膀上,都有千斤之重。在那场上浩浩荡荡的大三线建设浪潮中,数百万家庭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人们拖家带口,坐上汽车,从北京京、上海、哈尔滨等中心城市出发,前往那些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目的地。
甚至很多人出发时,连去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迎接他们的,是豺狼结群而居的深山老林,是一天只能翻越一座山的荒凉峡谷,是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的大漠戈壁为了匹配国防需求,大三线项目在择址上讲究“靠山、分散、隐蔽”,就连作为一汽备份的二汽,这样一个需要平坦厂区的重工业项目,都被安排在这了十堰的山沟里。
这样的择址需求,让铁路运输变得尤其重要。成昆铁路,也因此成为那个年代的第一名明星工程。
当时的指示是:“如果材料不够,其它铁路不修,集中修一条成昆路。”
这是地球上难度最高的工程项目,海拔高差达到了1800米,有500公里路基地处7级以上地震区,至今,依然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改造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为了修这条铁路,解放军铁道兵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68年,一个长达4000米的隧道塌方,一次牺牲了半个排;1970年,大凉山工地发生泥石流,几百人和工棚区被席卷一空….…
每公里下都埋着一具尸骨”,在缺乏工程机械的条件下,铁道兵用生命换来了成昆线的提前通车。
七零年,当成昆线正式通车,攀枝花,这座建设在23个高山台地上的钢铁城市,也真正具备了投入运营的基础。
最早的攀枝花连地名都没有,方圆数十里只有7户人家,全国13个部门抽调精英骨干往前,第一波人数就达到了几万,由于水土不服,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受一轮拉肚子的考验。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攀枝花150万吨钢铁的年产量,足够保证大三线这个“工业备份”的正常运转。
十多年时间,以成昆线为中心动脉干线,以重庆、攀枝花为两大基地,两基一线”在一片荒芜中凭空创造了三十多座新兴工业城市。
它们是:攀枝花、六盘水、德阳、十堰、都匀……西部地区上亿人的命运因此改变。
作为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备计划,大三线建设不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指标。
也就是说,这些深山中的工业基地,都是用钱硬砸出来的,维持运作,也需要海量资金投入。
“大三线”的代价是什么?
是成昆线旁铁道兵满目荒凉的墓碑群,是西昌基地里隐姓埋名的青春,是十堰老厂房里默默无闻的坚守,是群山与林海深处,那一声声热烈而又孤独的呐喊….…
是50万技工家庭命运的彻底改变,是400万建设大军15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是中东部地区5亿人民生活水平的长期停滞……
没有立国之战的战功碑,没有两弹一星的荣誉旗,大三线建设,正是建立在亿万普通人默默无闻的集体奉献之上。
后世,大三线这个名词早已与年轻一代彻底绝缘,但是这项旷世工程留下的红利,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啊,后世很多人只记得这十几年的经济停滞不前,却不记得这十几年的成就,一桩桩,一件件…
曾经有一批人最可爱的三线人,他们自称“三献人”。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55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