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福建省福州市于山北麓的鳌峰坊,人文气息浓郁。坊内的鳌峰书院,为清代福建省城四大书院之首,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培养了众多文人贤士,曾一度执闽学文化之牛耳。林则徐幼年便于此间就读。如今,书院旧址上矗立着一所书院式的现代化小学——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近年来,学校秉持“三山名府,养正蕴秀”的办学理念,以书香、墨香“两香”校园建设为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培育全人的特色发展之路。
书香蕴秀,奠基成长
步入校门,校园右侧,古榕、假山、廊亭别有雅趣。“我们常跟学生说,林则徐小时候便在这棵古榕树下读书习文,希望以先贤之行,激发学生的求学之志。”该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方晓敏提及,鳌峰书院早年毁于大火,仅余假山,校方依照古时风貌加以还原,正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传承文脉,营造“共读悦读,厚学厚德”的校园氛围。
长久以来,书香校园建设面临师资不足、课时难以保证的难题。鉴于此,二附小将阅读课排进课程表,积极推进整本书阅读,上好每周一节的“鳌峰特色阅读课”,形成“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的阅读课程模式。
“我们依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策略,力求做到阅读不流于形式,能从阅读中增长智慧,润泽心灵。”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高玉告诉记者,学校的阅读活动具体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依托“萤火虫故事家族”开展亲子共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二层级开展“共读一本书”图书漂流活动,聚焦学生的阅读积淀与分享,着力拓宽阅读视野;第三层级进行探究性阅读,注重阅读的广度、深度、效度的融合。“在2022年‘世界读书日·阅读节’期间,我们还独创‘融阅读’系列活动,推进同文体系列阅读、同主题纵深阅读、从单学科到跨学科阅读、从书本到生活的探究性阅读、沉浸式研究阅读等,极大提升了阅读的内涵。”高玉介绍道。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一个热爱阅读的教师必定能够带出一群喜爱阅读的学生。为此,二附小创设了教师“鳌峰亭读书会”,邀请作家、学者与教师们共同交流、分享阅读体会,至今已举办了13期。今年,该校还成立了阅读工作坊,鼓励教师们开展班级特色主题阅读。任教五年级语文的教师唐禧就组织班上学生开展了一次以“我的航天梦”为主题的阅读之旅,带领学生经历了以下过程:书海导航—梳理以时间为轴的航天素材—绘制思维导图、航天器图纸—利用废品制作航天模型—设计天宫课堂。有一名学生还前往北京科技馆,录制了一段有关航天科技的导览视频。在唐禧看来,小学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通过量变引发质变,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成为终身阅读者。
“磨砺心性,发展多元化思维,沉浸式学习,阅读的过程指向的是弘扬文化、立德树人。师生由共读而产生共鸣,学生收获的将是受用终身的综合素养。”高玉深有感触地说。
墨韵增色,教学相长
“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这是方晓敏对学校育人目标的质朴阐释。作为福建省小学书法学科方晓敏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方晓敏积极引入工作室资源,助力学校的特色发展。“一方面是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书法名师指导并参与学校教研,树立典范;另一方面是创设‘双师课堂’,由一位教师主讲,另一位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提高实效,如此双管齐下,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方晓敏说。
实施“双师课堂”,意味着需要有更多的教师参与书法课教学。面对新的问题,二附小给出的方案是“既要输血也要造血”。每个假期,学校都会举行教师全员参与的硬笔、毛笔、粉笔“三笔”培训;上课期间,隔周进行书法专题教研,教师们不仅要参与研讨,还要主动练起来……一个学期下来,从会写一点到系统地写,从会写到会看、会评、会教,学校的书法师资力量慢慢壮大起来。
“上课时,老师之间也可以形成互补,有的老师善讲,就主要负责讲解要点,有的老师善写,就负责示范和个别指导,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专长。”方晓敏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郭文灯说。
当“把字写好”成为全校师生的自主意识时,墨韵特色也就水到渠成了。谈及书法教学,该校语文教师叶林莺直言,自己便是在就读于二附小的女儿带动下才最终迈入书法殿堂。“起初根本不敢提笔,但是女儿在校学得技痒,经常找我切磋,这也倒逼我多看教学视频,努力练好、学好,才能教好。”她说,“当亲身下水才知深浅,这段特殊的学习经历也让我受益匪浅。”
从几个人善写,到基本上人人会写,近年来,二附小的学生参加福州市的“乌石杯”书艺比赛,获奖数由原先的60余幅快速增长至逾300幅,班班有书法作品展更是成为一种常态。“每学期开学时我们都会把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全校亮相,形成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亮丽风景。”方晓敏高兴地说,“这或许就是为师者最幸福的时刻吧。”
“两香”融通,多元育人
相较于阅读的丰富性,如何让书法从技法纵深到文化,实现“以文化人”,形成育人合力呢?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二附小特设“项目化学习工作坊”,以项目化学习作为联结二者的一座桥梁。
“我们先在高年级尝试推进以探寻书法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在寒暑假作业中推行项目式的小调查、小研究,争取在一段时间后,实现全学段多学科的覆盖,这也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一项有力抓手。”方晓敏介绍道。
近期,郭文灯就在班级别出心裁地创设了“美言大赛”学习活动,由学生自选一个字,再围绕这个字,通过阅读、观察,在生活中寻找相应的美的现象,进而以图配文的方式加以展示。“让学生以手写的方式来呈现,还可以在此过程中感受不同的字体、字形,这也是一种寻美。”从兴趣出发,主动阅读思考与汉字相关的故事,追溯字源,这样的项目化学习有效延展了书法教育的边界,激发了学生的书写意识,使学生在写好字的同时,也拓宽了思路,对书法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之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在学生们还会主动让家长帮忙买名家名帖来观赏,找来不同的字帖来学练,这在以往是极为少见的。”郭文灯说。
“福”字溯源、了解汉字文化故事、探寻书法家的生平逸事……通过一个个项目化学习,书法与阅读巧妙融通互济。“双减”后的第一个暑假,二附小融合地缘、文化优势,推出独具特色的“家在鳌峰”项目化系列学习活动。学生分级参与活动,化身小艺术家、小文人、小导游,走进鳌峰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观察、体验、探究中从知识本位迈向素养提升。学校教导处主任林丽珍展示了几份学生完成的学习报告,精美的封面、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学生手书的图文,令人读起来格外愉悦。她说:“如果阅读是一种主动获取,书法便是相应的自由表达,二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审美、表达、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临别之际,漫步校园,发觉学校虽小,但俯拾皆是景。方晓敏提及,围绕“五育并举”,学校精心创设了有生命质感的“十景十趣”,而其中尤以书法专用教室“点墨轩”和独占一层的师生图书馆引人瞩目,既有古风韵味,又融入现代化的智慧教育技术。“学校教育既要关注当下,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的设想是,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成为学生阅读思考与挥毫泼墨的学习场域,就如古时的书院一般,有教无类,让每个生命都焕发光彩。”展望未来,方晓敏和她的团队目光如炬,步履坚定。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校门旁,那株曾为林则徐遮荫的古榕已成参天大树,它将继续见证着这所生机勃勃的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1日第6版
作者:本报记者 黄星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6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