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和“乌”形近义联,在字形上的差异就只是那一点“点睛之笔”。
“鸟”是一个常用字。从构字形式上看,是一个象形字。“鸟”的字形演变轨迹为:
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就是一只鸟的形象,图画的痕迹仍然十分明显。《说文解字·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鸟之足似匕,从匕。凡鸟之属皆从鸟。”段注云:“短尾曰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如果把鸟类再加细化,那么,短尾的叫“隹(zhui)",长尾的叫”鸟“,如果笼统而言,则不加区别也。
“鸟”字一般用作其本义,但在古代,还有一些其他的用法。比如,用作星宿的名称,“朱鸟”,非红色之鸟,乃南方七宿之名也。《尚书·尧典》:“日中星鸟。“即指此也。也用作国名。《山海经》:”盐长之国人鸟首,名曰鸟氏。”这个“鸟氏”,可能是远古时代以鸟作图腾的某个氏族部落的名称。也作官名、虫名等等,兹不赘述。
《水浒传》中,“鸟”字常用来作“詈词”,即骂人的话。如“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一回中:“智深先居中坐了,指着众人道:你那伙鸟人,休要瞒洒家。你等都是什么鸟人,来这里戏弄洒家?”这里,“鸟"读diao。至少在唐代,就已经以“男阴”义而被运用了。此乃山东方言,“詈词也”,意思较广。凡是你看不惯、瞧不上、认为其恶心无耻、是垃圾等等,皆可称“鸟(diao)"。此外,《水浒传》里还有以“撮鸟”骂人的,大致义同于“鸟”、“鸟人”一类的话。《荡寇志》第七十六回:”你们是哪里来的撮鸟,敢来搅乱大王的道路?”
在《说文解字》中,“鸟”是部首字。“凡鸟之属皆从鸟”。大凡汉字中有“鸟”作构件的都与“禽类”有关,如“凤、鹰、莺、鸡、鸭、鸣”等等。
再来看“乌”。从字形上看,“乌”较“鸟”只是少了“一点”。我们来看看“乌”的字体演变轨迹:
“乌”在甲骨文中未见。其金文的字形仍然是一只鸟的形态,于“鸟”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偪似。唯独没有了表示眼睛的那一“点”。《说文解字·乌部》:“(乌)孝鸟也。象形。孔子曰:‘乌,亏(读wu,同‘于’)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许慎不仅“乌”的本义(孝鸟也),还说明了“乌”的假借用法,即孔子所谓的乌乃乌鸟舒气自呼的声音,故取其乌呼(呜呼)之义,来借作“乌呼”之“乌”。为何把“乌”说成是“孝鸟”,段注也有说明,即“谓其反哺也”。段注并引《小尔雅》谓“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关于“点睛”之笔,段注亦谓“鸟字点睛,乌则不,以纯黑故不见其睛也”。如此,我们就理解“乌”与“鸟"在笔划上缺一“点”的原因所在。故“乌”的本义是乌鸦。
因为乌鸦纯黑(据说近来有人发现白乌鸦,未见之也),故“乌”也引申作黑色。我们今天所说的“乌金(黑色的煤炭)”、“乌发”之“乌”,皆指黑色而言。在古汉语中,“乌”也借用为叹词,相当于“呜”。《汉书·晁错传》:“乌呼乌呼,戒之。”即用作叹词。另外,“乌”还可以假借为介词,用来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处所等,这时,其用法相当于“於(wu)”字。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三足鸟,因以“乌”为太阳的代称。古籍中有“曾参有孝德,三足鸟巢其冠”之言,亦此谓也。汉语中有很多词语中含有“乌”,引申谓“没有”一类的意思,如“乌角白马(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化为乌有(变得没有了)”等等。
《说文》中称“凡乌之属皆从乌”,可见,“乌”是一个部首字,但以“乌”为部首的字极少。比如“焉”,原本是指一种鸟,即“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后来才被借作文言虚词,渐失其本义。到如今,人们反而不知其本义,只把它当成一个文言虚词来使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知生,焉知死”、“心不在焉”、“语焉不详”等,皆今天常用常见之熟语也。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