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烽火台简介

榆次的烽火台

《文史月刊》
2003年06期

郭思俊

近年,榆次文物管理所在文物普查中,在地王梁、南砖井、李家河、峪壁等村,发现明、清两代的烽火台十余座(仅存夯土)。

新发现的烽火台,用砖砌表,内填夯土,就地取材,建筑简单。其形状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立面为梯形。十余座烽火台中,一般高度5米左右,最高的6
米∶一般周长15米左右,最长的25米。

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烽火台简介

烽火台是2700年前我国军事通讯工具的重大发明,该台建筑简单,使用方便,烽火台上面筑有凹槽,槽内放有伴着硫磺的干柴和狼粪,供点火用。

古时,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常常入侵汉族,为抵制其侵略,汉人在战事险要地设置了"墩"、"台",作为报警工具。“墩”、“台”之距离,一般为3至5华里,有"三里一墩,五里一台"之谓。

汉代时,烽火台称“烽燧”,发现敌情时,守台士兵即及时在台顶的凹槽中点火,邻台守军见烟火后立即点火相应,如此台台相接、依次传递,较之骑马送信报警的速度要迅速得多。

明代时规定∶烽火台白天报警时要点燃狼粪,狼粪点燃后,其烟腾空不散,邻台即时可见,该烟称“燧”,俗称“狼烟”,因而人们常以“起狼烟”、“狼烟四起”比喻战事近在旦夕。

夜间报警时,烽火台要点燃干草。干草燃后之烟雾称“烽”或“烽火”,因此,人们常用“烽火岁月”、“烽火连天”形容战争和战争年代。

明代时对烽火台报警规定∶根据烽火台距离远近的不同,每台分别设守军15至20人。报警时除了白天举烟、夜间点火外,还要根据敌军人数的多少,分别鸣炮(土炮)。敌军人数在100至500之间者,点一堆烟火、鸣一声炮敌军在500至1000从之间者,点两堆火、鸣两声炮敌军在1000至4000人之间者,点三堆火,鸣三声炮;敌军在5000至9000人之间者,点四堆火,鸣四声炮;敌军超过万人者,点五堆火,鸣五声炮。京师派兵人数之多寡,即根据烟火和炮声的数量而定。

新发现的烽火台虽对现代战争失去了作用,却为研究古代战争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责编
祖肖)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7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