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 日,微信 iOS 版发布了 8.0.31 正式版更新。
如果只看微信官方的更新日志,依然是更新了个寂寞——「解决了一些已知问题。」但有网友发现,之前内测版本的拖动功能,被砍了。
此前,微信发布了内测更新,新增图片和视频拖动一键发送功能,用户可以长按图片或视频进行拖动并返回聊天列表,再拖至特定联系人放手,就会弹出确认窗口。过去在微信只能长按图片或视频选择转发,再找到特定联系人并确认发送。不少用户出于新奇的体验尝试了,但普遍并不看好。
@一枚可爱 发布,图/酷安
坦率讲,「拖动发送」功能并不适合常规的直屏手机。在原本的流程中转发文件只有四步——长按文件、点选转发、选择联系人、确认。新的拖动发送方式还多了一步,尤其「拖动返回聊天列表」这一步,不仅增加了完成操作的时间,也多了误选的可能,尽管还有一步确认操作,但用户的使用成本无疑是增加了。
可能也是由于体验上不佳,到正式版微信就暂时砍掉了这项功能。
相比之下,「拖动发送」其实更适合折叠屏手机和平板。类似在 PC 上,我们习惯于直接文件拖动发送,微信在适配 Android 12L 及 Android 13 的折叠屏特性之后,主界面就呈现类似 PC 版本一边是聊天列表,一边是对话界面,就非常适合直接拖动文件进行发送,也符合我们在触屏上的使用习惯。
微信适配折叠屏的界面@我爱星科技,图/截自微博
不过,作为国民级 App,微信的一举一动都实实在在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故而微信在更新上的慎重不是不能理解。但在内测版上,较小的用户规模和影响程度都让微信团队更容易放开手脚进行尝试,这样导致很多喜欢尝新的用户的更愿意使用内测版,以便于更快使用到微信新功能和新特性。
过去几年,微信就有很多次「引爆朋友圈」的内测更新。
终于有了暗色模式
暗色模式的需求和 OLED 屏幕的普及是一道的。到 2019 年,旗舰手机基本都完成了从 LCD 到 OLED 的换代更新,甚至在 OLED 成本下探之后,一些中端机如红米 K20 也开始了 OLED 的尝试。
很多 App 实际早早就支持了暗色模式,但微信迟迟没有更新,OLED 用户早已饥渴难耐,甚至出现了 Xposed 模块强行让微信支持暗色模式。
直到当年年底,微信终于带着深色模式来了。微信首先在 Android 内测版上更新了暗色模式,支持系统自动适配,初始版本其实存在很多 bug,但经过几个版本的快速迭代,微信基本解决了一些显示上的 bug,甚至作为后进者,比起很多国产 App 的深色模式完成度都要高很多。
暗色模式,图/微博
不过微信并没有解决小程序的适配问题,官方其实提供了对应的 API 和开发文档,但至今绝大多数小程序也没有适配暗色模式。微信想必也能从中感受到,苹果和谷歌在软件生态上面对的「困难」——要说服开发者适配平台的特性何其难啊。
PC 也能用小程序
快中午掏出手机开始点外卖的经历,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自从微信 PC 版支持小程序后,直接在电脑上打开美团外卖的小程序点外卖,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2019 年 8 月,微信被发现在 PC 内测版上支持了小程序打开,不过当时仅支持打开聊天中收到的小程序,界面与手机端一致,独立窗口也可以直接最小化缩小至任务栏。微信在后来回应这一更新时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探索,帮助用户在聊天场景中更连贯地使用小程序。」
小程序面板,图/雷科技
但半年后,微信还是在 PC 版中增加了「小程序面板」的支持,用户才能随意打开任一小程序。到这时,用户在电脑上使用很多服务才变好起来,比如美团外卖、拼多多等并不提供 PC 端服务,还有很多小程序版本比 PC 端(包括 Web)都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甚至还能摸鱼玩小游戏。
另一方面,微信也在很多时候扮演了办公平台的角色,支持小程序能让轻量级的办公需求更顺畅地完成,在手机上完成可能反而比较麻烦。
从浮窗到负一屏
下班通勤路上,你在阅读公众号文章,或者在小程序上买菜,突然你朋友或同事来了一段消息,看还是不看?不看你可能错过某个信息,可轻可重;想看你回头就要重新定位到原来的文章或小程序。
好在浮窗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微信「浮窗」支持公众号、小程序、文件和笔记等,可以同时收入「浮窗」,悬浮在屏幕左右两侧,在主界面点击对应浮窗就能重新定位到原来的公众号页面或者小程序页面。
于此同时,几家国产定制系统也在打造「小窗模式」,魅族 Flyme、华为 EMUI 和小米 MIUI 都在尝试不同的「小窗模式」,但共同点都是要利用屏幕两侧的位置。
这就和微信冲突了。最终,微信在后续版本中将「浮窗」改成了主界面向右滑开启,有些类似我们在手机上常见的负一屏形式。
浮窗 @千千寻,图/微博
微信小号,生活工作两个号
从工作到个人生活,很多人会发觉微信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两者的界限,尤其在享受个人生活的时候提醒你工作上的事。每每这个时候,都恨不得直接卸载微信,顺便问候以下微信之父张小龙。
但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想要在生活和工作上离开微信真的很难弄,一个成本较低的方式是分割开「个人生活」微信和「工作」微信。
考虑到多张手机卡的麻烦,微信小号就有了很强的必要性——用户无需新的手机号,直接在注册页选择辅助注册,用自己的微信号就能成功注册,打破了「一个手机号只能绑定一个微信号」的限制。
图/截自微信
不过微信不支持同时登陆两个账号,当时微信小号的功能实际使用体验并不算太好,直到后续微信支持了免登陆的「切换账号」功能,初次输入账号密码登陆后,之后在两个微信号之间切换就无需再输。
「深度清理」也清理不了微信
关于微信空间占用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的月经贴了,每过一段时间都有相关的文章或视频。8 月份,B 站还有 up 主上传了一段视频,名为《up 花上百小时,深扒微信空间占用的秘密》,再度引发了大量相关讨论和内容。
图/截自B站
很难说全中国有多少用户深受微信内存占用之苦,拢共可能只有 100 多 GB 的多余空间,微信动不动就占用掉几十 GB。可以肯定的是,用户对「清理」微信的热情,不仅催生了各种清理工具,包括腾讯自家的手机管家,各类微信清理的相关内容也非常容易得到读者的注意力。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微信对「深度清理」功能进行了测试。需要说明的是,「深度清理」是建立在微信设置中「储存空间」的一个功能,入口比较隐蔽,需要在微信搜索款输入「rec」,找到「微信修理工具」中的「深度清理」选项。
图/截自微博
但很多人兴致冲冲地安装内测版再开启「深度清理」,多半都是失望。「深度清理」确实能找到更多可清理的缓存数据,不需要删除重要的聊天记录,然而缓存清理后再使用一段时间总会再回来,对用来说意义不大。到今天,这个功能依然隐藏在修复工具中。
写在最后
作为一款国民 App,也是超级 App,微信不仅深刻影响了你我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功能和场景决定了微信不仅是一个聊天 App。当然,微信可能从来也没想过只是一个聊天 App。
事实上,前文提到的还只是微信内测更新中引发关注的一小部分。其中很多功能和特性可能大部分用户都感知不到或用不上,一些内测更新会被彻底放弃,或者回炉重造。
但微信对生态的野心、12.6 亿用户各不相同的要求、各种可能的 bug,这些混杂起来都要靠一次又一次的内测更新来验证和帮助判断。
题图截自微信公开课 2019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8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