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毛毡水草图片(牛毛毡图片)

提起万人上山,我便想起了德天铁路。

牛毛毡水草图片(牛毛毡图片)

德天铁路

1958年成都市在绵竹新建天池煤矿,为解决原煤外运修建了德(阳)天(池)铁路。该路起自宝成铁路德阳站,经绵竹、汉旺至天池,分大火车路和小火车路两段。大火车路起于德阳站,途经杨嘉、孝泉、绵竹至汉旺,长36.8公里;小火车路由汉旺至天池乡高桥,长5公里,两段全长41.8公里。1958年11月动工,1960年3月通车。

那是1960年的春天,汉旺场第一次响起了蒸汽火车的笛声,汉高段依原汉清公路旧路,往上面的天池高桥修。冬去春至,汉高段的小火车烧着威远煤发出懒洋洋的车轮与铁轨的碰击声。

牛毛毡水草图片(牛毛毡图片)

德天铁路

“万人上山”,成都势在必行。据权威统计数据反映,1958年成都市户籍人口为597.06万人,近六百万人的大城市,火力发电厂没煤发电,城乡居民为煮饭发愁,就连各种饮食店,也因为没有燃料着急。经地质勘查,绵竹大天池是川西地区的大煤田,具备开采价值。于是成都市政府决定万人上山,开发天池煤田。该煤矿先前名为红旗煤矿,后来正式挂出吊牌,名曰成都市天池煤矿。

1959年,德汉段的蒸汽火车拉着敞篷车皮,车厢内挨次坐着一群群白皙少年、妙龄姑娘。他们一身干净的衣服被火车冒出的黑烟撒上了一层细煤灰。这些成都人合着火车行进的咣当声,唱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我们走在大路上,高举红旗向太阳……”火车缓缓地开进了汉旺车站,天池煤矿的大小头儿们都来欢迎。他们夸赞说:“你们是当代青年的楷模,是成都人民的精英!”

牛毛毡水草图片(牛毛毡图片)

成都天府广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繁忙运输,汉旺场人满为患。汉旺街上凡能住人的地方都住满了,搭建住房是当务之急。大家将官河的河堤加固,基础筑牢,牛毛毡房成片出现。房间里普遍是圆木床,铺被,牛毛毡(一种防水材料防水卷材的一种。黑色,易燃,以前用于屋顶的搭建,主要用于楼顶防水)一围成墙,一层壁笆两层人。这就是当年的天池煤矿招待所。

从大城市来的人,总觉得什么都新鲜。他们心里都有个心愿,“明天去看天池大煤田。”小火车拉着一串平板车,鸣笛、冒烟,远眺青山如碧玉,近观绵远河锦浪翻。顺风吹来山花香,山鸡咯咯报平安。火车到了终点,高桥悬空,绵水翠绿,深不见底,望而头晕。带队的宣布:“前面是马排子,它的前面是小天池,再前面就是桅杆坡,一上桅杆坡便是大天池。”

牛毛毡水草图片(牛毛毡图片)

天池雪景

名字新鲜,则脚程快。过了马排子至小天池,这里稀落地修了几向瓦房,一个烟囱冒着浓烟。后来才知道,这是天池公社所在地。桅杆坡,让人不寒而栗。一个天梯,横亘眼前。山梯高耸,人行之如在云雾间。小伙子叹息,大姑娘娘泪水蒙面。队伍中响起了《工人阶级硬骨头》的歌声。山风吹到桅杆坡上,上了山顶的青年脚踏彩雾,如离凡间,缥缈神奇,引人入胜。于是乎,山顶又响起青春的欢呼声。

桅杆坡多高?山脚下石梯,往上千百梯。过完石梯、木转梯(用木头做成的挡土阶梯),再往上一个缺口,显瀑山间。往下看,人如蚁蠕动。往上抬头,望不穿。过了山间,还有多远?山脚野玫瑰成串,山腰玫瑰散叶吐花瓣。山顶花儿酣睡,似乎在等明天。从缺口进入天池,这里又是另一重洞天,百亩水面,高山出平湖。龟潜浅水,鱼跃深滩。正是五月收获的季节。石榴花红,桃露尖尖,翠李翻玉肚,杏吐金阳,鸟梅喷香,子午涨潮的天池水,如约而至,让内陆瞥见海潮!布谷鸟低枝高鸣:“布谷,布谷!”催促山农奋进。待到红日照金秋,五谷楼满,玉米架上,火炮串串,展示丰年。这就是大天池,平畴数里,天外有天。

牛毛毡水草图片(牛毛毡图片)

大天池

当“啊哟呃”的高呼声响起,上山的万人已融入天池群山。高山窝棚流着天池人的汗。山茅草上的露珠,它藏着天煤人的辛酸。通途桅杆坡,破桅杆,要将简陋天堑变通途!简陋的住房,挡不住万颗青年的心。生产、基建乃当务之急。成都人民的期盼是打通桅杆坡,三弯九拐路崎岖,生活车似蜗牛爬行。矿山山扣山。市府决策、矿部果断。小火车烧着威远煤,将成型的方木运进大山,高桥。列队来运方木的人,排成排成线。动力段、桅杆坡、马排子、尖山子…轰隆隆炮声不断。

为了洋索道,他们将不平的地基炸平,不宽的地方拓宽。当桅杆坡的洋索道由方木支架架起,欢呼雷动,声振长空万里!姑娘的红花衬衣上,显露出大小不一的黑花。肩头上被钢丝绳勒出血痕,索道生铁制造的卡盘,磨烂背心。白皙的小伙子成了标准的山里人。索道支架屹立,钢丝绳由卡盘带动。动力段响起了嗡嗡的电机声。一号井投产,二号井投产…洋索道上的煤斗,安全地将煤运到高桥站。小火车铲进第一铲自己生产的煤,让炉火烧得更旺。于是,火车发出一声欢快的鸣叫。

牛毛毡水草图片(牛毛毡图片)

煤矿工人

当第一列大火车皮装满天池煤停在成都火车站时,成都人兴奋得彻夜难眠。成都又烟房互出,各种食品店铺又燃着熊熊烈火,诚接八方食客。电灯照亮了旮旯角角。这就是劳动的汗水,是成都万人上山的硕果。于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成都城内的人,勒紧裤带为万人。南下煤炭,北上鲜菜,让山上人过着城里人的日子,干新一代创业矿工的业绩。成都天池煤矿不但担负着成都人民的生活生产需要,还要供给邻近县市所需燃料。木支架不适应日以继夜,加重煤斗的需要经申报,实地勘察,全换成厚角铁支架。

当年的小伙子大姑娘二话不说,以第一代创业者的身份自觉参战,“我们正当青年,风华正茂!我们已久离成都,亲近自然。无需孙行者的花花帽,风吹竹叶自转。”桅杆坡上的寒风,马排子的瑞雪,尖山子如豆的雨点,一个冬春,索道尽换新颜,煤斗飞驰…钢铁支架屹立。钢丝绳从山里奔出群山,英姿飒爽。为了相依为命的山里人,安全行经,改建高桥铁路桥,为直通大天池的公路桥。

牛毛毡水草图片(牛毛毡图片)

蔬菜

多少个风雪交加,多少个烈日炎炎。高桥火车站后移1公里,成了卸军门车站。洋索道,铁支架扬起风帆。小火车在巡道工的维护下,日以继夜地飞驰在山间。50年的努力,50年的辛酸。当年万人上山的小伙、姑娘,早已白发鬓边,皱纹满脸。

鼎盛时期,天池煤矿拥有四个矿井(一井、二井、三井、小沟井)、两个处(德天铁路管理处、轻便铁路管理处)、一个段(架空索道段)、三个厂(火电厂、洗选厂、炼焦厂)、两个队(伐木队、基建工程队)等基层单位及医院、派出所,1万2千名职工,构成了一个国营中型煤炭联合企业。从汉旺到马排子、大天池、二坪、一线天、直到小沟,三十里煤海不夜城,七千米索道飞云天,年产40万吨高燃烧值的原煤,供应成都热电厂等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成都天池煤矿,俗称成都市的幺儿,成都人心中的骄傲;红色矿工赵家桂,成都职工几乎无人不晓,引为骄傲!

牛毛毡水草图片(牛毛毡图片)

天池煤矿1号井

天池煤矿1964年交由原四川省绵阳地区管理。1984年德阳建市后,划归德阳市管理,后更名为“德阳市天池集团公司”,属于中二型地方国有企业。数十年的开采,煤源渐渐枯竭,天池煤矿逐渐由青春进入衰老。恰逢市场经济转型,天池煤矿的矿工默默承受着改革伴随的牺牲。但他们没有沉沦。在政府的支持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多种经营,办起了玻璃纤维厂、水泥厂、酒厂、印刷厂,开采硫铁矿。然而,“隔行如隔山”,井下如鱼得水的矿工们到了地面,如老虎上滑冰场。多种经营方式都没有能挽回困难的局面。矿工收入低下,一般职工每月收入扣除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后,2008年只能拿到400元左右,下井工人略高一点,没有奖金。随着经济地位的下降,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昔日火红的天池煤矿好像从人间蒸发了一般。

牛毛毡水草图片(牛毛毡图片)

汶川大地震

难忘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将一个创业50年,三易其名的天池煤矿夷为平地。房倒井毁,道路遭重创,再也没有恢复生产能力的迹象。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官河河堤是天池煤矿的杰作,靠河边家属区的基础稳如泰山。大天池通公路,桅杆低头。车流人往,将天造美景无私地奉献人间!洋索道留下永不消逝的旧址,山道弯弯变通途。从汉新桥至官民桥的官河边,不是高楼林立,就是河堤牢坚。如今留下的是人们对当年的遐想,官河却永无水患,威胁生灵、良田。这就是历史的印证,万人上山立下的功勋!(罗建云/文)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