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善海
2021年9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致中国质量(杭州)大会的贺信中说:“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我国致力于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企业应正确认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企业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
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是以“更好满足员工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所谓高效,从内部视角来看,就是效果、效率、消除浪费三者的融合统一与内在平衡。从外部视角来看,就是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符合“快、好、便宜”的本质要求,“快”指速度快、“好”指质量好、“便宜”指成本低或价格便宜。
以前大多数企业往往注重效率而忽视效果、漠视浪费,导致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达不到高水准,距离“优质”还有一定的距离,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下更多功夫,让更多优质的中国产品与服务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所谓可持续,从内部视角来看,就是企业能够满足国际标准体系中有关社会责任、劳动安全、企业伦理、碳排放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赚取合理利润,使企业健康、长久地生存下去。
从外部视角来看,就是企业能永续经营,持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员工的生活更美好。
企业以往对社会责任等可持续发展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全面,如今,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各利益相关方都对此提出明确要求,企业必须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并把可持续发展纳入战略设计和管理体系中。
制定高质量发展原则
结合领先企业的成功案例,笔者总结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四个原则,即系统思考原则、知行合一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工匠精神原则。
1.系统思考原则
戴明从20世纪50年代就告诫日本企业要有系统观,并引导日本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思考。戴明指出,所谓系统是互相依赖的各个部分通过共同运作达到整体目的。系统思考是以相依、互动、顺序等观念认识世界的一般反应能力。
在企业层面,系统指大规模的互动和相依;流程是系统的组成元件,流程有自己的目的和功能,但是流程本身无法完成系统的目标;方法指流程的组成,方法的价值只能通过与该流程中其他方法的互动才能体现出来。
2.知行合一原则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意思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不可以被分开看作两件事情。由此可以看出,知与行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阶段,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
在企业层面,可以从七个方面把握“知行合一”的规律(如图1):
①企业人员的认识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②企业人员的认识,来自生产实践活动与经验,这是“实践”,也就是“行”的层面;③感性认识阶段,企业人员往往看到事物的现象,认识是表面、片面和粗浅的,这是“知”的低级层次;
④理性认识阶段,企业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本质、全面、深刻的,这是“知”的高级阶段,形成了各种理论;
⑤企业人员有了“知”以后,用于指导和改造企业的实践活动,进而达成企业的目的,这是检验和发展理论阶段,这是“行”的更高层次;
⑥针对上一阶段认识与实践的不足之处,进行纠偏和优化,以达到新的认知阶段;
⑦任何事物是发展的,“知”与“行”是不断向前推移和循环往复的。
戴明在沃尔特·休哈特的基础上开发出PDSA(Plan-Do-Study-Act)循环,是永无休止的学习与改善循环,这是戴明对认识论的重大贡献,后称“戴明环”,即“计划之(确定目的)、执行之、研究之(系统的交互作用等)、改正之”,不断求知。
后来,彼得·斯科尔特斯基于对PDSA循环的洞察,提出了“学习与PDSA”关系图,从本质上揭示了戴明PDSA的理论与应用关系(如图2)。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PDSA四个阶段中“理论”和“应用”的匹配关系,也明白了PDSA环中“知”与“行”的互动关系以及“知行合一”的本质。
“知”与“行”必须合一,也必将合一;知识和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反过来又充实知识和理论,如此互动相生、永不止息;知识和理论的探索只能来自学习和实践,来自实践者的反复体悟。人的认识和知行合一分成不同层次、展现为不同的阶段。
为此,企业人员需要在“知”和“行”上持续修炼,这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关键原则。
有些企业管理者在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时,不假思索直接照搬,也有些人是过分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眼高手低闹出不少笑话。
所以企业人员在坚持“知行合一”原则时,应该坚决杜绝上述不良现象,不断学习、践行新知识,不断形成企业的知识理论与实践体系,达成“知行合一”。
3.实事求是原则
在企业层面,“实事”相当于企业内的各种系统,“是”就是各个系统过程(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渗透、融合、依赖等,“求”就是企业人员的行动。
简而言之,企业人员要洞察和把握系统内各个过程之间的规律,从容驾驭内部系统,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在实践中常常轻视系统、过程的互动规律,仍然停留在只解决表面问题的层面,久而久之,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
4.工匠精神原则
工匠精神有“热爱、敬业、专注、坚持、精益求精、创新、道技合一”等特征。企业的工匠精神代表着团队和员工的“大美绝活”,通过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打磨,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组织目标。
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扭曲了价值观;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机制不健全,导致员工离职率持续高位;工匠型员工地位不高,无法获得“以技术为荣”的使命感;职业技能教育没有被重视,企业持续教育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知识、技能的培训相对不足。
在企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坚持“工匠精神”格外重要,技术负责人、工程师应率先打磨出自己的 “金刚钻”,带动全体工人培育工匠精神。通过项目管理、QCC(品管圈)、持续改善专案、重大技术改造专案等,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机制。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弘扬“工匠精神”是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基石。
规划高质量发展路径
规划好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有四个关键:管理者心智升级、企业文化顶层设计、对系统的规划、对系统的运用。
1. 管理者心智升级
针对“企业存在的理由”,大多数企业都集中在“企业就是创造价值或创造客户”的理解上。戴明在20世纪50年代指导日本企业管理提升时,第一步就是要求管理人员实现“心智升级”;任正非在人生低谷时,悟出了“做企业就是磨好豆腐给最亲的人吃”的人生真谛,就是要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展示“大美绝活”。
企业管理者在规划高质量发展路径时,首先就要升级心智,找到新起点。
2. 企业文化顶层设计
要确定企业的目的、使命、宗旨,建立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同时构建企业文化的体系。
“目的、使命和宗旨”是解决企业“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戴明指出,目的和宗旨具有一致性、恒久性,成员彼此成为一体,才能最佳化。如默克公司“保障且改善人类的生活”、索尼公司“为了大众利益,体验先进与实用科技带给人们的快乐”、迪士尼公司“让人们快乐”、华为公司“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等,这些企业把与快乐、幸福、美好等相关的、接近人类终极价值的追求作为使命和宗旨。
企业为了实现使命和愿景,凝聚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这是企业的内在价值判断;而企业精神是外在的生命形态,是企业整体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内在价值判断和外在生命形态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企业的特质,便可以形成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注入了良知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关键,也是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关键。
3. 对系统的规划
企业在系统规划时,管理者应尽可能地剔除科学管理时代的系统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企业要对创造价值的“主航道”进行规划。戴明提出的“把生产视作一个系统”可以作为企业的关键参考,现在的国际管理体系标准、丰田生产体系等都可以作为“系统规划”的参考。
企业对新领导力系统进行“系统规划”,这些新领导力包括但不限于:
能以系统来思考并知道如何领导系统;
能了解计划的变动并解决问题;
能了解如何学习、发展和改善,并能领导真正的学习与改善;
能了解人们以及他们为何这样做;
能了解系统、变异、学习和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依和互动,并能知道某一部分如何影响其他部分;
能赋予组织以愿景、意义、方向和焦点。
企业对员工的关怀系统也要进行规划。如戴明所说“消除造成员工恐惧的障碍”,让员工快乐工作,在工作中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成就美好工作美好生活。在这个方面,企业管理者不妨参考一下戴明管理十四要点。
企业要对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测量体系进行规划,在规划这些测量指标时,千万不要将之作为员工的考核系统,不要忘了戴明的“废除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告诫。
这些测量指标可以从“高效”和“可持续”的维度展开,如“高效”,可以从3E(效果、效率、消除浪费)方面考虑;“可持续”可以从企业永续经营能力、提供就业机会、员工的美好生活方面选取。
4. 对系统的应用
任何规划都要形成系统性举措和行动,同时辅之以坚定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在这个阶段,企业应围绕着整合后的管理体系制定规划方案,如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管理体系、产品研发管理体系等。
在系统应用过程中,可以按照目的、系统、团队合作(职能、过程、能力、角色、结构、人事)的顺序,每个过程通过“目的”牵引、“系统”运行和团队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正如戴明所说“唯有追求质量、生产力和服务的一致目的,并投注智慧和毅力的企业,才能生存”。
为了确保系统高质量运行,管理者应担负起责任。
戴明指出,管理者要让每个员工清晰地知道系统的目的、员工的职责;协助员工成为企业系统的一部分,引导其与相关人员进行合作,以达成最佳状态,进而实现系统的目标;尊重员工的差异,设法引导员工对工作的兴趣;管理者必须是永续的学习者,不断鼓励伙伴、下属进修学习;管理者要做教练和顾问,而不是法官和指责者;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建立信任感,营造一个鼓励自由和创新的环境,保持开放心态。
综上所述,企业完成了上述步骤就奠定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强化“知行合一”,企业才能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 上海照云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本文发表于《企业管理》杂志2022年第4期
欢迎给《企业管理》杂志赐稿,分享您的思考和实践成果!
咨询电话:
010-68414646
投稿邮箱:
qyglzz@263.net.cn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16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