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生子、喂马奴到大将军,梳理西汉军事家卫青的传奇一生

有这样一个男人,私生活荒唐,三十多岁了,没有明媒正娶地讨个老婆,却有了三个儿子。再一查身世,他居然是当县令的父亲和侯爷府上侍女的私生子,从小在侯爷府上当奴才,十几岁时在侯爷夫人身边当跟班。二十年后,他咸鱼翻身发达了,最终正儿八经领证娶的老婆,居然是当年的侯爷夫人。

这剧情太狗血了,再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也不敢这么编。可这偏偏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这个男人的名字叫卫青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八卦”。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大将军卫青愿意娶一个比自己大不少的三婚寡妇平阳公主

但凡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言下之意都是卫青吃亏了。其实,从历史的真实情况看,恰恰相反,这是骑奴出身卫青的荣幸。我们先来看看平阳公主是什么人。

她的名讳及生卒不详,是汉景帝刘启与皇后王娡的长女,汉武帝刘彻的同胞长姐,本被封为阳信公主,因嫁于开国功臣曹参的曾孙平阳侯曹寿,故改称平阳公主。在元光四年(前131)曹寿死后,平阳公主又嫁给了同是功臣之后的汝阴侯夏侯颇(夏侯婴的曾孙),根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的记载:“子侯颇尚平阳公主。

立十九岁,元鼎二年,坐与父御婢奸罪,自杀,国除。”也就是公元前115年,夏侯颇因为和父亲的御婢通奸,畏罪自杀。此时,平阳公主有多大呢?粗略推算一下,她的弟弟汉武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汉武帝有三个同胞姐姐,平阳公主又是大姐,所以此时她恐怕至少有四十五岁了。

从私生子、喂马奴到大将军,梳理西汉军事家卫青的传奇一生

一个奔五的寡妇,两任老公死在前头,但平阳公主依旧寂寞难耐,还想找个人嫁了。她问身边的人,长安的列侯中间,有谁适合做夫君?大家都说大将军卫青最为合适。公主笑着说:“他曾经做过我的奴仆,怎么能嫁呢?”左右的人都说:“大将军现在已是尊贵无比了。”公主想想也对。

应了那句俗语:皇帝女儿不愁嫁。就算是三婚的寡妇,挑老公也是随心所欲。根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的记载,平阳公主找皇后卫子夫说了自己的意图,皇后如实转告汉武帝,于是汉武帝下令让卫青娶了平阳公主。

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件事从头到尾,卫青只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那他到底愿不愿意呢?史籍中没记载,但汉武帝赐婚,纵然他心有不甘也不敢拒绝吧!而且这段政治婚姻对卫家来说好处只多不少。

比如卫青死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有这样一句:“大将军以其得尚平阳长公主故,长平侯伉代侯。”意思是,因为平阳公主,所以卫伉才能接替长平侯的爵位。

一般人读到这里可能会倒吸一口冷气:难不成卫青一死,汉武帝就想让他的侯国“绝嗣”吗?以汉武帝晚年和卫家之间的微妙关系,恐怕确有此意。不过说起来,汉武帝也有正当的理由。

为什么呢?因为卫青的几个儿子都不是嫡出,这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当年卫青立功封侯时,汉武帝大喜过望,曾把他三个儿子都封了侯,其中就包括卫伉,这就证明了三个儿子都是庶出。因为按照汉朝律法,嫡出的世子是要继承父亲爵位的,无须另外封侯。

从私生子、喂马奴到大将军,梳理西汉军事家卫青的传奇一生

所以卫伉的继承确实有麻烦,幸亏平阳公主把此事摆平了。这也解释得通,当年平阳公主想找老公时,为什么卫青明明有三个儿子,但左右异口同声地认为卫大将军是最合适的候选人?正说明此时卫青还没有正妻,属于“超级钻石王老五”,否则他们推荐一个有妇之夫给高贵的长公主算什么呢?

不过,这段“主仆之婚”确实成了太多人恶毒攻击卫青的借口——本来就靠外戚上位,还傍上“权势富婆”。因此,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们都不太喜欢卫青,王维笑他“卫青不败由天幸”;李白曾有诗云“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苏东坡说得更是恶毒:“若青(卫青)奴才,雅宜舐痔。”直接骂卫青就是个靠逢迎拍马上位的奴才。奇怪的是,与文人墨客相比,兵家则对卫青评论非常高,自古就有“孙吴白韩,颇牧卫霍”之说。岳飞更是为他击节叫好:“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

那么,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得到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卫青戎马一生,最终能得以善终,真的是仅仅靠“幸运”二字就能概括的吗?

幸运源自人品大爆发

  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卫青确实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可以说,他一生中多次被幸运女神照拂护佑。

  卫青,字仲卿,西汉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青本姓郑,生父郑季当过平阳县吏,因为办事常出入平阳侯曹寿家,与侍婢卫氏私通生下了卫青,因从其母姓卫氏。

从私生子、喂马奴到大将军,梳理西汉军事家卫青的传奇一生

幼年时,他曾回过父亲郑家,后不堪异母兄弟们的歧视与凌辱,又返回平阳侯家当家奴,常作为跟班骑马护卫平阳公主出游。后面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平阳公主把府中歌女、卫青的姐姐卫子夫献给了汉武帝,很快卫子夫就怀孕了。

  卫子夫的怀孕惹火了一个人,就是汉武帝的姑姑,陈阿娇的母亲馆陶公主刘嫖。她女儿始终没有生育,如今卫子夫得宠又怀孕,刘嫖自然是妒忌恼火。卫子夫有皇帝罩着,动不了她,于是刘嫖便让人把当时在建章宫办事的卫青给绑了,想杀他来泄恨。倘若此时寂寂无闻的卫青死在刘嫖手上,真是死了白死。

  好在卫青的好友公孙敖在危急时刻带了几个壮士把他给救了出来,命保住不说,还让汉武帝知道了有这么个小舅子,身边有一批勇猛之士,所谓因祸得福,也给日后卫青从军埋下了伏笔。

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卫青人缘不错,虽是“骑奴”出身,但生死攸关时,也有朋友愿意为他赴汤蹈火。不久,卫子夫被立为夫人,卫青被擢为太中大夫,救他的公孙敖也跟着富贵起来。

  元光五年(前130),匈奴铁骑侵扰汉朝边境,作为皇帝的小舅子,卫青火线就任车骑将军,率一万骑兵从上谷出塞,打响了他反击匈奴的第一战。此战兵分四路,除了卫青以外,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各带一万人马深入塞外,结果公孙贺兜了一圈一无所获;

公孙敖被匈奴所败,损兵七千;李广最惨,全军覆没,自己被俘后侥幸夺马逃回。唯独卫青一路直捣龙城,“斩首虏数百”(《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成为此战中汉军唯一的亮点。

  当然,也有人评价此战说,是公孙敖、李广吸引了匈奴的主力,卫青才得以轻松攻击匈奴后方。但需要强调的是,四将中最无作战经验的卫青,首次上阵竟敢轻兵突进四百里,暗箭般射向龙城,其眼光之精准,情报工作之周密,可见一斑!

  说卫青是幸运的,因为这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战役胜利,而是汉匈战争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战。事实上,汉军此前一直是依托长城进行防御,敌人来了固守关防,敌人退却后也不敢深入追击。汉武帝此次下令的主动反击战,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汉朝对匈奴作战方式的一次巨大调整。

从私生子、喂马奴到大将军,梳理西汉军事家卫青的传奇一生

作为最高的军事统帅,汉武帝此前曾经考虑过毕其功于一役,利用马邑设伏来一举解决匈奴人。但该计失败后就等于和匈奴人撕破了脸,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匈奴人在汉朝边境声东击西,纵横驰骋。

反复上演的剧本就是,匈奴人集中优势兵力,在几千里的汉朝边境线突破一点,袭扰破城,汉军匆匆赶来迎战,匈奴人退却,汉军撤回,匈奴人再杀个回马枪。可以说,这种被动防御牵制和消耗了整个汉帝国的军事力量,汉朝完全是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于是,汉武帝决定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在野战中摧毁匈奴人的据点,消灭匈奴的主力。当然,对于汉军通过野战能否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是需要用实践来检验的。因此,汉武帝实际上是给汉军将帅出了一道题,结果在这次关键考察中,只有卫青一人交出了他满意的答卷。

  当然,从一次战役的得失,我们无法管窥卫青的谋略和战法创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正如他遇难时有朋友舍命相救一样,卫青的人品,在带兵上也得到了展现,他的带兵方法确实赢得了士兵的尊重,他们愿意为之死战。

  根据《汉书·蒯伍江息夫传》的记载:“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常为士卒先;须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饮;军罢,士卒已逾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钱,尽以赏赐。”

意思是说,使者曹梁亲眼得见,卫青带兵,纪律严明,身先士卒。士兵休息了,他才休息;挖井得水,士兵都喝上了他才会喝;士兵都已过河,他却总是断后的那个。皇太后赐给他的金钱,他全都赏赐给了部下。

  只有这样以身作则的统帅,才能打磨出一支令出必行的精锐之师,来完成不世之功。

  战法革新,卫青到底做了什么

  当然,即使是奇袭龙城的“幸运”初体验,也有美中不足。一万汉军骑兵包围一千匈奴骑兵,依然无法做到全歼,让近三分之一的匈奴骑兵突围了出去。显然,汉武帝决定主动出击的早期,汉军士兵在野战骑射能力上的差距,和匈奴人相比是相当明显的。

这一点也很好理解,汉军士兵毕竟是农耕出身,和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相比,骑兵素质先天就有较大差距。

  要弥补这一差距,就必须在战法上有所创新。正如岳飞所言:“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卫青击败匈奴最重要的三大战役——河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都能看出他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统帅具备卓越的战略眼光;同时,在具体的战术调配中,也能随机应变地使用创新战法。

  在河套之战中,汉军首次完成骑兵的长途奔袭作战。如果看一下卫青的行军路线图,就知道这有多困难:在黄金般的突击时间里,卫青需要先向西攻克高阙,再快速南下陇西县。

以匈奴人的理解,汉军总是从南方进攻,而这一次却是从他们的背后,绕了一个大圈子直插河套,令猝不及防的匈奴军队顿时崩溃。要知道,这样一个千里大迂回,换成二流部队,就足以跑到人困马乏。但卫青大军却在抵达后,马不停蹄地发起总攻,将匈奴的白羊王、楼烦王所部一举击溃。

从私生子、喂马奴到大将军,梳理西汉军事家卫青的传奇一生

此战一举打破了匈奴人认为汉军骑兵不能远征的错误判断,充分证明了汉军的骑兵训练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战马数量也实现了指数级增长。从此,汉军上千里“长途奔袭”的战术变成家常便饭。

  击溃匈奴右贤王的漠南之战中,卫青更是将此种战法发挥到新的高度。此时汉军骑兵中,轻重骑兵的战术配合已经成熟,重骑兵负责冲锋突破,轻骑兵负责侧翼包抄和追击。

  此战十分生动地展示了汉军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战术。起初,汉军只是缓缓而行,以此来麻痹对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匈奴右贤王果然中计,“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

结果,当晚汉军一夜奔袭数百里,迅速实施包围冲锋,令毫无提防的匈奴人顿时崩溃。右贤王仅带了一个侍妾突围逃跑,其十多万部众大多逃散,汉军斩首上万,俘虏了王公贵胄十多人,男女民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百万头。

卫青仅以三万骑兵,竟能击溃拥有十多万部众的右贤王部,一举改变了汉军此前野战需要数倍优势方能取胜的情况,甚至击溃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大大增强了汉军的信心。

此战之后,在卫青班师回朝的路上,汉武帝派使者拿着大将军印信,在军中任命卫青为大将军,统领其他将军,可谓功高盖世、荣宠之至,足见其战果远超出汉武帝的预期。

  元狩四年(前119),在汉匈那场史诗般的漠北之战中,面对匈奴单于的主力骑兵,卫青更是把战法发挥到了极致。

  此战的背景是汉武帝希望霍去病能立下砍下单于头颅的不世奇功,为此不惜更改出兵方向,可以说,霍去病带走的才是汉军精锐,卫青所部在计划里只是陪衬和打援。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心要找匈奴主力决战的霍去病狂奔两千多里没找到的单于,偏偏却被卫青撞上了。

  可以说,匈奴人同样在战争中成长。在吃了汉军几次大亏以后,匈奴人学会了诱敌深入的套路,把长途奔袭的卫青引到了以逸待劳的决战地。《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如此描述卫青的沉着应变:“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

意思是说,卫青发现匈奴大军陈兵于此,随即下令用武刚战车结环为阵,来抵御匈奴骑兵的冲击。注意“武刚车”这个名词,由此可知,卫青的部队中,除了骑兵还配备大量战车,在战斗中可以首尾结环,形成防御工事,用密集的弩箭阻遏匈奴骑兵的进攻。正是这个战术,让匈奴人养精蓄锐的优势,在弩箭车阵面前消耗殆尽。

  傍晚,大漠中刮起狂风,“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时,卫青果断命令“纵左右翼绕单于”,让轻骑兵左右两翼包抄,一举将单于主力击垮。在发现单于逃跑后,卫青又命令“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

  可以说,此战将卫青指挥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确是一位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生中七次率兵出击匈奴,本部无一败绩,这样的功绩又岂是一句“天幸”所能掩盖的?

  一代名将为何被司马迁指责“媚上”

  漠南之战后,汉武帝等不及卫青班师回朝,派使者在军中就任命他为大将军,同时还把卫青的三个小儿子全都封侯。对此,卫青是坚决不受,《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录了他的推辞:“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

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这一段推辞的话说明了卫青的为将风格,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我侥幸能在军队中当官,是依赖陛下的神圣威灵,才使军队获得大捷。”第二层意思是,“这是各位校尉拼力奋战的功劳。我的儿子们年龄还小,寸功未立,怎敢接受封赏?”

  这两层意思反映出的卫青的性格,恰恰与司马迁的评价颇为吻合:“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前一句自然是表扬,卫青将功劳记在手下诸将身上,让汉武帝将他们一一封侯。

但后一句却是有明显的贬义了,特别是一个“媚”字,司马迁很明显是在这里批评卫青对汉武帝逢迎。笔者认为,司马迁的这句评价正是后世文人不齿卫青的源头。

  一个常被人拿来说事的例子是,有一次卫青得胜回京,汉武帝赏赐他千金。此时,王夫人正受汉武帝的宠幸,手下宁乘就劝卫青说:“将军的富贵都是姐姐卫皇后的缘故。如今王夫人得宠,她家还没有富贵,将军赶紧把皇上赏赐的钱,去给王夫人的父母祝寿。”

卫青听了就真的送了五百金给王夫人的双亲。汉武帝听说后便问他缘由,卫青就一五一十全说了,汉武帝听后很高兴,随即提拔宁乘做了东海都尉。

从私生子、喂马奴到大将军,梳理西汉军事家卫青的传奇一生

表面上,这件事说明了卫青的“媚上”,而且汉武帝也非常“受用”,但反过来说,既然有人提出建议,若卫青不同意的话,事情传到王夫人的耳朵里,王夫人会怎么想?汉武帝又会怎么想?倚仗军功看不起人……甚至还能得出相反的判断:为什么汉武帝立马反应过来是有人教卫青的,说明以汉武帝对卫青的了解,卫青根本想不到也做不出这样的事来。

  事实也正是如此,卫青虽然从小为奴,性格特点中“和柔”有之,但“谄媚”绝无。他既不因战功卓著而轻狂自大,也不因位极人臣而骄横跋扈,而是始终小心谨慎,随和待人。当初他荣任大将军时,大臣们人人对他毕恭毕敬,只有汲黯对他揖而不拜。

卫青不仅没有为此嫉恨汲黯,反而认为他是贤者,对他更加尊敬。谁能想象一个谄媚小人,会去尊敬和欣赏一个“性倨、少礼”之人呢?

  说到底,他和汉武帝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皇帝和重臣之间的关系。面对天性凉薄、生性多疑的汉武帝,卫青要保全自己和家族利益,就必须变得尽可能“圆滑”,以求君臣相安。

  比如,卫青在处理败军之将苏建时(赵信叛变,导致苏建全军覆没,按律当斩),部下曾劝他杀将立威,但《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却记载了卫青不敢专权:“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

意思是,“凭我的地位还不敢在国境外擅自诛杀,还是让天子裁决吧。”这个态度非常清楚地表现出,卫青不想让汉武帝有一丝一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猜忌。

  此外,正是这个苏建曾建议卫青:“大将军你功高位重,但天下的士子文人却无人赞你,所以你得像古代名将那样招揽门客来做点宣传工作。”对此,卫青的回答是:“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这句话特别能反映卫青的价值观:招纳贤才、罢黜无德之人,是君主的责任;做臣下的就该奉法遵职,为什么要招士呢?

  显然,卫青非常知晓自己作为人臣的进退“红线”,绝对不能对皇权构成任何威胁。那么,既然他的觉悟这么高,汉武帝真的就对他放心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毕竟他是大将军、皇后的弟弟、太子的舅舅、功高震主的朝之重臣,即使你没有任何觊觎之心,也无法阻挡皇帝对你的猜忌啊。

  当年,卫青的三个儿子被封侯,推都推不掉,但等到汉武帝心里犯嘀咕以后,一个个侯爵全都被剥夺。唯一让人长叹一声的是,至少卫青在世期间,他的长平侯得到了保全,可见他处事有多谨慎,始终没有把柄被汉武帝抓到。

  娶了平阳公主,死后又进入汉武帝的茂陵陪葬系统,卫青算得上善终了。只是恐怕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自己在汉武帝面前隐忍一生,不愿与皇权发生任何正面冲突,在自己死后,太子和卫氏一族竟因为巫蛊之祸被汉武帝诛杀殆尽,不可谓不悲惨!

@读文解史

卫青的人生经历十分传奇,他起于外戚,后凭借自身才能封侯,功高盖主却善始善终,生荣死哀,难得一见的是他没有骄纵自大,童年不幸并没有让他选择报复社会,对待同僚能够犯而不校,这一点远比那些一时上位后却得意洋洋的暴发户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58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