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回音真好听音乐教案教学反思,山谷回音真好听教案及反思

“网红”歌曲频频走进幼儿课堂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教材和资源方面存在哪些困惑?对于这些困惑,社会和主管部门、师范类院校可以提供哪些帮助?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话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美育与创造力研究的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懿颖破解难题。

山谷回音真好听音乐教案教学反思,山谷回音真好听教案及反思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懿颖。

“网红”歌曲被幼儿学唱与幼儿园缺乏教材相关

新京报:如今,一些幼儿园老师用“网红”歌曲、成人口水歌来教幼儿园的小朋友学唱。为什么会这样?

王懿颖: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很关注的话题。其实,“网红”歌曲进入幼儿园是多年存在的老问题了。比如,前些年流行的《老鼠爱大米》《你是我的小苹果》等歌曲都曾被很多幼儿园老师拿来教小朋友学唱。

为什么老师喜欢用这些网红歌曲来教唱呢?说白了,就是使用方便。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运用一定的声音材料,要么老师唱歌、弹琴;要么播放录音、录像,总之,必须有音像。铺天盖地的网红歌曲是老师最容易获得的音像资源,只要有手机、有网络,老师就可以随手获取,拿来就用,特别方便。

再者,幼儿园老师都比较年轻,年龄基本上在二三十岁,三四十岁,正是接受网络文化、运用网络文化最娴熟的群体。这些年轻老师自身的音乐修养、审美水平非常有限,对网络歌曲的雅和俗、美与不美,缺少基本的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通常自己喜欢什么,现在流行什么,就不加分辨地拿来教小朋友。

事实上,教材是一件特别严肃、特别重要的事情,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只有选用最好、最优秀的教材,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初中小学是义务教育,对教材有严格的要求,进入中小学的教材必须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审订、把关。学前教育目前还不是义务教育,虽然有些省市也组织力量编写了幼儿园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但对老师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幼儿园老师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有很大的自主性,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园老师图方便,网上有什么,自己喜欢什么,拿来就用,也不加甄别。

新京报:为什么网络流行歌曲不适合幼儿?

王懿颖:无论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说,这些网络流行歌曲作为幼儿园的歌唱教材都是很不合适的。因为成人歌曲的音域、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它所表现的情感内容都不符合3-6岁幼儿的歌唱能力发展水平、认知理解水平和情感体验水平。通俗地说,让这么小的孩子唱成人世界的歌,显然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初心。

尤其是这些网红歌曲所传达的平庸的审美趣味更是不可取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艺术”和“娱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是一回事。艺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等崇高的使命——但前提是必须用优秀的、充满精神力量的、美的艺术作品来进行教育。孩子们如果从小传唱的是浅薄、平庸、粗俗的歌曲,那么,高尚的情感从哪里来呢?高雅的趣味和创造力怎么培养呢?

网络流行歌曲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成年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随便听听,给自己解解压,也无伤大雅。但是作为幼儿园教材就不合适了。因为儿童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爱美的天性,只有通过大量符合审美标准的艺术作品,在真正富有美感的审美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激发;幼儿艺术教育只有真正用美的作品来教给小朋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网红流行歌曲显然达不到作为音乐教材的审美标准,无法实现音乐教育所应该承担的教育使命。

优秀经典儿歌很多 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

新京报:幼儿园老师选择网络流行歌曲教小朋友的原因之一,是不是好听的、优秀的儿童歌曲缺失?琅琅上口、易于传唱的儿童歌曲(尤其是低幼歌曲)太少?

王懿颖:也不完全是这样。有很多优秀的幼儿歌曲,包括传唱多年的经典儿歌、世界各地童谣、音乐家的创作歌曲等等。例如:民间童谣《三轮车》《小毛驴》、巴西童谣《小红帽》、罗马尼亚儿歌《老爷爷赶鹅》、俄罗斯民歌《狗熊为啥要冬眠》、我国老一辈作曲家马革顺创作的《春天》、著名作曲家瞿希贤创作的《小金鱼》、作曲家汪玲创作的《小红马》等等;还有我们北师大、南京师大学前音乐教育的前辈韩德常老师、李晋瑗老师、汪爱丽老师创作的《堆雪人》《拍拍踏踏》《山谷回音真好听》等等,这些歌曲都传唱多年,深受几代小朋友的喜爱。

那么,这些好听的歌曲为什么现在听不到了呢?我想,主要还是传播渠道的问题。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演是二度创作。再好听的歌曲,如果没有歌唱家的演唱,没有制作精良的录音、录像,没有广泛、便捷的传播途径,只是作曲家写在纸上的静止的音符,幼儿园老师听不到,接触不到,不方便拿来就用,也就不用了。显然,和网络强大的传播功能相比,这些经典传统的老歌肯定没有网红歌曲那么方便使用。

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可能觉得:这些歌曲好听是好听,但是太老了!如果用于教学,家长、园长可能会觉得缺少新意,没有创新。这其实也是现在教育的一个误区——盲目求新。其实,新也好,旧也罢,适合的就是好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事实上,新歌也不是没有。比方我自己出国学习、工作的时候,就很注意搜集国外好的儿歌、童谣,译配了二十多首幼儿歌曲,放在高校教材《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一书里了。我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学生都很喜欢,觉得这些歌曲很好听。但是,在幼儿园教学的时候,他们还是不会选择这些歌曲作为教材——因为和网络歌曲相比,用起来不方便。

新京报:针对这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等其他各方如何提供解决办法?

王懿颖:面对网络强大的传播功能,幼儿音乐教育如何回归教育的规律和初心,可能不仅仅是幼儿教师自身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甚至音乐界来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教委曾经和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牵头,组织了一次“幼儿歌曲征集”活动,组织作曲家到幼儿园参观访问,征集了一批新的创作歌曲,其中包括《拍手唱歌笑呵呵》等这样一些很好的歌曲,并制作成录音带,推广到幼儿园。像这样的工作就很有意义。

再举个例子:80年代早期,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先生录制了一首幼儿歌曲《坏老鼠你逃不脱》,唱得特别好,特别生动。当年,杨洪基先生正值盛年,声音那么漂亮,把一首短小的幼儿歌曲处理得那么细致,那么富有表现力,堪称经典。

我想,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充分重视幼儿音乐教材的教育作用,舍得花大力气、下大功夫遴选出足够数量的、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的优秀歌曲,经过艺术家高超的二度创作,再通过精良的录音、录像制作,借助网络的传播途径,让这些优秀的儿童歌曲变成教师触手可及的、美妙的音像资料——那么,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可能也就不会再去选择网红歌曲了。

幼教水平参差不齐 培养老师要善于利用新技术

新京报:有说法认为当下的幼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如何破解这一困局?

王懿颖:中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发展严重不均衡,幼儿教师水平的确参差不齐。例如,像北上广深这些现代化大都市的一级一类示范园,幼儿教师的水平可以说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放眼世界一点儿不差。因为我曾经有较长时间在美国、丹麦、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访问、工作、研究,有充分的比较。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村,幼儿教师的水平的确令人堪忧。

怎么办呢?如何迅速、大面积提高幼儿教师的现有水平呢?农村幼儿教师人数众多,把他们都送到北师大来参加培训肯定不现实。广大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经费、教学设施和大城市相比,也是天壤之别。因此,用大城市幼儿园的标准去要求广大农村地区,显然也不现实;再者,幼儿的家长群体也不一样,大城市的家长有很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而农村的孩子,尤其是偏远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家长可能还是文盲。家长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对老师的要求肯定也不一样。

所以,如何大面积、迅速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能完全照搬大城市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必须另辟蹊径,深入研究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和需求。

新京报: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艺术水平?

王懿颖:至于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艺术水平?我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使艺术的传播和普及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和城市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几乎完全相同的艺术。我们在各种电视选秀节目中也可以看到:如今,网络覆盖的农村人群的艺术表现,确实大大超乎想像。因此,我们对教师开展艺术培训必须深入研究新的技术、新兴媒体对音乐、对艺术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影响,打破过去艺术知识、技能灌输的旧方法,唤醒老师内心深处的艺术本能和表现的欲望,引导老师通过便捷的网络和媒体技术手段,自觉、主动挖掘自身的艺术潜能,提高艺术水平。

2020年6月到今年6月,我在遥远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腾冲珠宝学院支教,帮助筹建学前教育系,制订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给学生上《儿童文学》《学前教育音乐基础》《学前教育口述史研究》等专业课,跟学生有深入的接触。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北师大的学生相比,当然有很大差距。但是,他们的上进心、对自我的要求、学习的刻苦努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非常感动。我想,对于如何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水平,全面提高艺术修养,我从这些学生的身上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校对 贾宁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79083855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odoho.com/92171.html